4月17日消息,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剧烈震荡,中国外贸企业以国际化视野积极调整战略,在关税压力与市场洗牌中探寻新增长点。尽管多家国际机构下调中国GDP增速预期,但经济学家与企业界普遍认为,贸易战正倒逼中国加速经济结构转型,而中国制造的全球供应链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图片来源:IC
据《金融时报》报道,瑞银集团将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从4%下调至3.4%,摩根士丹利从4.5%下调至4.2%,凸显市场对出口受阻的担忧。然而,香港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希炜教授(引自BBC中文)指出,贸易战或加速中国“出口导向型”向“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转型。他强调:“出口占比下降与内需占比提升,正是中国政府长期追求的平衡目标,这一结构性变化可视为贸易战的‘意外红利’。”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分析称,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政策本质是反全球化,而中国40年崛起依赖全球化红利。他警告,即使GDP增速维持在4%,通缩与失业率上升风险仍存,但中国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优势”短期内无可替代。
深圳五金工具出口商李先生(化名,受访于阿里巴巴国际站)透露,因美国关税壁垒,其公司转向南美市场。尽管当地生产成本为中国5倍以上,但综合物流成本后,中国产品仍具价格优势。“1公斤货物运费60元人民币(约8.16美元),但客户依然选择中国制造。”他说。
阿里巴巴国际站招商客户经理马泽华(受访于BBC中文)指出,平台数据显示,越来越多中国外贸商将目光投向欧洲市场,尤其是派对服装、家居用品等轻工业领域。她强调:“美国市场受阻后,欧洲节日需求成为新增长点,中国企业正通过产品创新与数字化营销抢占份额。”
马泽华强调:“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客户采购的‘唯一管道’,短期内无可替代。”
星展银行(香港)经济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谢家曦指出,中国对东盟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6.4%,2023年显著增长。他表示:“尽管对美出口承压,但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可缓冲损失,中国外贸的多元化布局正在显现成效。”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美国本土制造业回流面临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困境,而中国工业配套体系仍居全球首位。尽管贸易战带来短期阵痛,但中国外贸企业正以“国际化突围”应对挑战。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