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手握一个靠电商崛起的爆款品牌,你会选择什么路线?稳扎稳打做爆品,还是激进扩张搞全品类?三只松鼠给出了答案:选择最难的那条路。
2024年营收重回106亿,看似风光无限,但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却暴跌至2.4亿元。这一年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三只松鼠,这家曾经的坚果王者,如今净利润却大跌22.5%,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正是激进扩张策略带来的直接后果。
三只松鼠为了实现"制造+品牌+渠道"的全链路整合,一口气砸了约2亿元在芜湖、天津、成都、佛山建设四大生产基地,配备17条自动化产线。表面上看是在打造商品齐全的供应链,实际上搭建了一个烧钱版乐高。
供应链投资本身没问题,关键是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当营收增速放缓而成本大幅增加时,这种重资产投入就变成了利润的抽钱机。每一个新建的工厂,都可能成为拖累整体盈利能力的负担。
三只松鼠的管理层似乎相信,只要把制造端控制住,就能在成本上获得优势。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消费品行业,品牌价值和消费者认知往往比供应链效率更重要。当你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系统能力"上时,消费者并不会因此多掏一分钱。
这种战略失焦的根源,在于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误判。三只松鼠最初的成功,靠的是在坚果品类的深耕和电商渠道的红利,而不是什么全链路整合能力。当它试图同时在多个战线作战时,资源分散、精力分散,反而丢失了原本的优势地盘。
如果说战略失焦还只是方向问题,那么线下扩张的失败就是实实在在的烧钱大坑。
三只松鼠曾经雄心勃勃地提出千城计划,门店数量在巅峰时期达到1043家。当时的设想很美好:线上卖货,线下体验,双轮驱动打造"生活方式空间"。但现实却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
短短几年时间,门店数量从1043家锐减至333家。这不是简单的市场调整,而是彻头彻尾的战略失败。问题出在哪里?
三只松鼠的门店大多开在三线城市的商圈,初衷是接地气,想要贴近消费者。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位置虽然租金便宜,客流量却严重不足。商圈冷清,消费力有限,再加上坚果这种非刚需商品的低频消费特性,门店很难实现盈利。
并且大部分门店采用加盟模式,但总部对加盟商的管控力度明显不够。每个加盟商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导致门店运营标准不统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形象受损。
更致命的是,三只松鼠对线下零售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偏差。它以为线下门店只是线上渠道的延伸,可以用电商的逻辑来运营实体店。
但线下零售有自己的规律:位置、陈列、服务、体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操作,这些都是三只松鼠所缺乏的。
眼看线下扩张不可持续,公司开始"断臂求生"。先是关停亏损门店,然后彻底放弃自营和加盟模式,转向更轻的联营方式。
比如与美宜佳合作,借用其3万多家便利店的货架系统,以"改造零食区"的形式实现快速覆盖。
这种转型看起来很聪明:既避免了重资产投入,又能快速扩大渠道覆盖。但问题是,当你完全依赖别人的货架时,品牌的主导权就不在自己手里了。消费者记住的可能是美宜佳,而不是三只松鼠。
从千店计划到借力渠道,三只松鼠在线下市场的探索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错失了布局新零售的黄金时期。
当盒马、便利蜂等新业态快速崛起时,三只松鼠还在为如何处理亏损门店而头疼。
如果说线下扩张失败还能归咎于外部因素,那么品类扩张的混乱就完全是自己作死了。
仅仅一年时间,三只松鼠就孵化了33个子品牌,SKU数量飙升至700+。这种扩张速度,即使是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快消巨头也会觉得疯狂。
更离谱的是,这些新品牌的品类跨度大得惊人:从坚果延伸到卫生巾("她至美")、宠物粮("金牌奶爸")、咖啡("第二大脑"),甚至还有香薰产品。
这种"万物皆可松鼠"的思路看似很有想象力,实际上却是对品牌建设的无知。品牌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占据消费者心智中的某个特定位置,而不是铺天盖地地抢占货架空间。
当一个消费者听到"三只松鼠"这个名字时,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是坚果,是好吃,还是可爱的卡通形象?如果连这个基本问题都答不清楚,那么所谓的品牌价值就是空中楼阁。
现在的问题是,三只松鼠试图让消费者相信它什么都能做。卖坚果的时候说自己是"坚果专家",卖宠物粮的时候说自己懂宠物营养,卖咖啡的时候又说自己研究"第二大脑"。这种毫无逻辑的品牌延伸,只会让消费者感到困惑。
这种盲目扩张还稀释了原有的品牌资产,三只松鼠在坚果领域积累的品牌认知和消费者信任,本来是它最宝贵的资产。
有网友调侃说:"你说你卖宠物粮,我反问你不是卖腰果的吗?"这句话虽然是玩笑,但却精准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品牌延伸不是不可以,但必须有逻辑、有节制,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消费者的认知习惯。
三只松鼠管理层可能认为,有了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就可以做任何品类。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供应链优势不等于品牌优势,生产能力不等于市场认知。当你的品牌边界变得模糊时,消费者选择你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从"坚果专家"到"全品类平台",三只松鼠走的是一条看似宽广实则危险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它很可能既失去了原有的专业形象,又无法建立新的品牌认知,最终变成一个"什么都卖,什么都不专业"的杂货铺。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