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
7岁的小怡却说“天还没亮”
当视力表上的最大字母都成了模糊黑影
检查报告却显示一切正常
眼科医生最终在心理诊室找到真相
孩子的眼睛没病
是受伤的心在发出求救信号……
二胎家庭惊现“隐形失明”:
7岁孩子的无声呐喊
福建的7岁女童小怡(化名)近两个月来频繁说自己的眼睛看不清,家长带着小怡到眼科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其双眼视力仅0.2,经检查,医生排除了小怡双眼器质性病变以及弱视的可能性。
那么,导致小怡视力突然下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通过与小怡的深入沟通,医生对小怡的病症做出最终诊断——癔症性视力下降。
原来半年前,小怡的弟弟出生后,全家将精力更多放在弟弟身上,忽略了小怡的感受,导致小怡心理失衡产生视力问题。
深层剖因
心理压力如何“偷走”孩子的视力?
AI生成图
癔症性视力下降又称功能性视力障碍或转换性视力障碍,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发的非器质性视力问题。
其特点是患者主观感受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但常规的眼科检查均显示正常,是一种心理性的视力下降,易发于性格内向、情感脆弱敏感的人群。其核心发病机制在于,患者通过视觉障碍将内在心理冲突“外化”,形成可感知的躯体症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癔症性视力下降的发病率逐渐呈升高趋势。特别是处在成长期的儿童,其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家庭矛盾、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将心理痛苦转化为身体症状,以获取关注或缓解焦虑。
癔症性视力下降三大特征:
检查无异常但主观视力受损
症状随情绪剧烈波动
多伴有行为异常(如管状视野)
早干预 早发现
儿童预防近视核心要义
除了因心理因素引发的癔症性视力下降,近视等其他视力问题也逐渐呈现低龄化、重度化趋势。
儿童近视防控核心是“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家长、学校需要从多方面为儿童视力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1
控制用眼时间与距离
连续读写不超过20分钟,休息时远眺20英尺外物体20秒以上(“20-20-20”原则);
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读写姿势,避免趴桌、躺卧或移动中阅读;
2
严格限制电子产品使用
0-3岁禁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3-6岁非必要不使用,单次不超过15分钟,每日累计不超过1小时;
优先选择投影仪、电视等大屏幕设备,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4倍;
3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
户外自然光(阴天亦可)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延缓眼轴增长,降低近视风险;
4
均衡饮食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蓝莓)、维D(鱼类、蛋黄)及锌(坚果、豆类)的食物,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
5
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熬夜影响眼调节功能;
6
定期视力检查
从儿童3岁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视力检查,重点关注用眼行为异常(如眯眼、揉眼、歪头看物),建立视力健康档案,跟踪视力变化情况。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策划:吴银 文:祁燕 实习生:钟美萍 编辑:高阳 审核:伍伟 参考资料:福建卫生报、湖北日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