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有错

刘邦建立汉朝,临终前将年幼的刘盈托付给那些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希望他们能尽心辅佐新皇帝,保卫汉朝的稳定。他可能没有想到,这些曾经的战友,最终会变成残害他子孙的罪人。

刘邦并非一位小气的皇帝。资料显示,汉朝建立到刘邦去世期间,被封为侯爵的功臣有143位之多。

除了谋反的韩信,其他功臣都获得了丰厚的赏赐,安稳度过晚年。他们的爵位和封地还传给了后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功臣利益集团。

这样的做法和后来的许多开国皇帝大肆杀害功臣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能体现刘邦的用人策略。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让朱家的江山稳固,大肆屠杀有功之臣,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相比之下,汉高祖刘邦对待功臣的方式就显得宽厚许多。

信息来源:在 “胡蓝之狱” 后,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被赐死。定远侯王弼,因在家中感叹 “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测,我辈恐无噍类了”,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被怨家告发家居不法,稻场下密藏兵器,意图谋变,被召入宫中赐酒食,饮毕还第,当夜暴病七孔流血而亡。

然而,这批被刘邦给予丰厚待遇的功臣,最终却将矛头指向了刘氏子孙,这是什么原因?

功臣集团的形成与壮大

刘邦的大方也是有限度的。他明白皇帝的宝座旁,绝不允许其他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对于那些拥有军队、占据地盘的异姓诸侯王,比如韩信、英布、彭越等,刘邦毫不客气地除掉他们,甚至规定只有刘姓宗室才能称王。

他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力,巩固皇室的统治。这是稳定新建立的汉朝所必需的,也体现了刘邦的政治头脑,他非常清楚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对刘氏的江山社稷构成了巨大隐患。

但是,这种做法也为后来功臣集团势力的壮大埋下了伏笔。

功臣集团内部并非团结一致,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存在许多派别和利益冲突。像周勃、陈平这样的老资格功臣,在朝廷里非常有势力,说话很有分量。

而像齐王刘肥这样的诸侯王,他们在各自的封地掌握着军队和经济大权,他们对中央政府的影响也不小。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功臣集团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但同时也给汉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刘邦的托孤安排与权力制衡的困境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情加重,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他非常担心太子刘盈性格柔弱,无法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担心自己死后国家不稳。

吕后曾在刘邦病床前询问,百年之后,谁可以托付国家大事。刘邦认真思考后给出了答案:首先让萧何担任相国,萧何去世后,由曹参接替。

信息来源:《史记》,原话为:“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曹参之后,可以让王陵来担任,但王陵为人过于正直,需要陈平在一旁辅佐。陈平这个人很有计谋,只是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而周勃虽然不擅长说话,但他为人忠厚老实,最终能安定刘家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刘邦这番临终嘱托,显示出他对朝中大臣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

他努力在吕后、功臣和诸侯王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想以此来保障刘氏天下的稳定。但这种平衡一开始就显得非常不牢固。

吕后虽然手腕强硬,但势力单薄,缺乏稳固的基础。功臣集团则势力庞大,难以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权力逐渐向功臣集团转移。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儿子的地位,吕后开始大力提拔吕氏家族的人,甚至违反了刘邦“不是姓刘的人不能当王”的约定,封吕氏子弟为王。

这个举动不仅让吕后和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也为后来的“诛吕之乱”埋下了隐患。

吕后专权与功臣集团的隐忍和反击

吕后当权后,大量封赏吕家人,以此来削弱刘氏的力量,这让功臣集团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吕后的做法公然违背了刘邦的遗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但在吕后强大的统治下,功臣们只能忍耐,等待机会。他们清楚地知道,直接和吕后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

他们必须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才能彻底击垮吕氏势力,重新夺回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力。吕后对刘盈子嗣的控制,更在功臣集团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她毒杀了少帝刘恭的生母,又立刘弘为帝,这些举动不仅践踏了刘氏血脉,更是对功臣集团政治地位的蔑视和挑衅。

功臣集团非常清楚,吕后当权不仅对刘家的天下构成威胁,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利益。他们深知,必须采取行动才能自保。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这对功臣集团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发动了“诛吕之乱”,目标明确地指向铲除吕氏家族,同时废除了当时的少帝刘弘,为重新掌握政权铺平了道路。

信息来源:《史记・吕太后本纪》,原话为:“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彊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诛吕行动背后的真相

“诛吕行动”的真实目的,并非像史书所说的那样,单纯为了铲除吕氏外戚,维护汉朝的统治。有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吕氏集团是否有“谋反”的意图,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

周勃、陈平等人用计夺取了吕禄手中的兵权,迅速掌控了北军,进而攻占南军,彻底铲除了吕氏一族。

如此干净利落的手段,以及事后对吕氏“谋反”的指控,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否是功臣集团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他们的真正目标,可能不仅仅是吕氏,而是更大的权力。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铲除吕氏后,功臣集团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将目标对准了汉惠帝的儿子们。

他们宣称这些孩子不是刘邦家族的血脉,以此为借口,将刘邦的嫡系后代全部杀死,彻底断绝了汉惠帝一脉的传承。

信息来源:《史记・吕太后本纪》,原话为:“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彊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这种做法完全暴露了功臣集团的野心和残忍本质。他们不只想要清除吕氏亲戚,更想控制皇位继承,将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为了达成目的,他们甚至捏造谎言,残害无辜的刘氏子孙,其用心非常恶毒。

功臣集团拥立代王刘恒当皇帝,汉文帝时代开始了。他们选刘恒,因为刘恒是皇室旁系,势力单薄,更容易受他们摆布。

但是,刘恒的王后和四个嫡子在他当皇帝前后都接连离开人世,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功臣集团的阴谋。

他们是否为了防止外戚家族插手朝政,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才对刘恒的妻儿狠下毒手呢?历史的真相也许已经被权力斗争的迷雾掩盖,后人很难知晓。

汉朝建立初期,政局十分不稳定,原因不仅仅是后宫争斗或皇帝权力减弱。更重要的是,开国功臣们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掌握了权力分配的主导权。

为了维护自身团体的利益,这些功臣们甚至会干预皇位继承,甚至不惜清除刘氏宗室,这直接导致了汉初政局出现偏差和混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刘邦   淮阳   功臣   史记   嫡孙   历史   汉朝   诸侯   大臣   势力   皇帝   权力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