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市长的后台是谁?

这位曾经大同市的“明星”市长,离任大同的时候曾经了有不少百姓都上街挽留。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拆城”市长,对大同的文化建筑进行大拆大建,也饱受了很多争议。

他说,“大同这次冲上去就冲上去了,冲不上去,历史不会再给大同第二次机会了。”

一、

其实在耿彦波当县长的时候他致力于搞文化建筑的事就初现端倪了。

1995年3月,36岁的耿彦波担任灵石县县长,按照年龄来讲他已经步入中年了,但是仕途上却是刚刚开始,稳健的发展其实是最好的。

但是他一上任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灵石县的一年财政收入不到一亿,他直接拿五千万来修缮王家大院。

这个王家大院是什么呢?

其实说到头就是一个家族的住宅,但是这个家族是古代曾经显赫官商的王家,住宅建的极为大,并且拥有很多历史碑文。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中期的时候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一直到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

一直到嘉庆年间,王家大院都在筑堡建宅,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建筑群,其中的建筑,文字,刻碑的历史价值极大。

但是随着王家的没落以及后来文革时期的破坏,王家大院损坏严重,修复这一建筑需要很多的资金。

决定修复的消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的人甚至认为耿彦波疯了,县里面其实也有反对的,但是耿彦波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还把自己写的《王家大院》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宣传。

二、

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太原举行,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专家都汇聚于此,开会期间,灵石宣传部部长主动来太原,邀请专家们去王家大院参观。

一位古建专家说,“在我看来王家大院是耿彦波最成功的项目,那才叫原汁原味,基本上没动。”

耿彦波为了这个项目劳心劳力的样子也在他的眼中,他回忆与耿彦波的第一次见面时看到他的腰已经弯成了九十度,“他就弯成这样跟我说话,没过多久就去北京做手术去了。”

2000年3月,耿彦波调任为晋中市榆次市委书记,即将离开灵石,但是这个时候,王家大院的价值还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拆迁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些“积怨”,有人在灵石的天石新城放了三个花圈,意作为耿彦波送行。

但是在今天,王家大院在1997年开放后,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王家大院被授予“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称号。

它很是拉动了灵石的旅游经济。

三、

对于大同这个历史古城,耿彦波更是要改革。

那时候的大同因为长时间的煤矿资源开发导致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想要发展,必须转型。

但是怎么改,改多大,这是个问题。

耿彦波他提出了“一轴双城”的设想,以御河为中线,西边建旧城,东边成新区。将大同城内残破的古城墙修复,并拆除城内3.2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建设成复古建筑群。

这一巨大的工程计划投资500亿,拆迁约10万户,不论规模还是波及范围都是极大的,涉及的纠纷也是极多。

但是耿彦波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大同这次冲上去就冲上去了,冲不上去,历史不会再给大同第二次机会了。”

城建开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地麻烦、争议,耿彦波为此也被约谈过几次。

一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下发的通报批评中,大同被指出的问题是,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而对于耿彦波而言,“造假文物”的指责他并不陌生。

在大同的计划的城墙里面有两块历史文化街区,即广府角历史文化街区和鼓楼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在这其中,不乏仿古形式的商店和民宿。

所以就有专家指出,这些新建的民宿并不是大同雁北地区的房屋样式,而是仿照晋南榆次那边的类型,具体差别就是雁北地区房屋都比较矮,但是晋南的房屋挑得很高。

“他在文物保护和古建方面的造诣,到王家大院算顶头里,拿那一套来搞大同,其实不太行。”

但是也有人说“一个古城,你要城里有人居住,有老人,有生活气息,这才叫古城,你把人都迁出去,这哪叫古城,这就是个死的古城。”

对于城墙的修复,耿彦波有自己的理论,他曾说:“就是现在新修的城墙,几百年后也是文物”。这引起很多文物专家的争论,“造假文物”的名号也因此而来。

其实这种问题,学界与大众也很难统一,有个专家认为“站在我们的角度讲,肯定是不能这么做的。站在弘扬中国文化这个角度讲,不能说他合理不合理,专家可能不认可,但老百姓喜欢这个东西。”

“大同人深爱大同的历史文化,怀有浓烈的古都情节。”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会长安大钧说。

大同曾是北魏的首都,辽、金陪都,1982年,大同与北京、承德、南京等另外23座城市共同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滃也直言,为了古城,大同人确实做了不少牺牲。

并且最近30余年,由于国家战略布局、煤炭产业的局限、主要领导更换频繁等原因,这座城市的地位已经被边缘化。

以最近两年为例,大同GDP总量仅高于阳泉、忻州,位列山西省第九,也就是倒数第三。

“看着资源枯竭、城市落后,大家也希望找一条新的出路。”张滃认为,不少大同人表现出对耿彦波的支持,说到底还是对家乡发展的渴望。

四、

所以干实事的人总会被人记住,口碑也会有好转。

耿彦波的民声口碑在悄然改变,人们对他的称呼从 “耿拆拆”、“耿指倒”,逐渐变成了“耿市长”、“耿黄牛”。

2013年2月3日,《大同日报》头版刊发山西省委组织部“干部考察公示”,“确定耿彦波同志为(大同)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四天之后,耿彦波接到调令,担任太原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耿彦波调职的消息传开后,牵动了大同很多人的心,一场声势浩大的挽留请愿活动在大同举行。

从当年2月12日到2月17日,众多大同市民涌上街头,有人打出了“耿市长,回来”等标语。

但是在请愿活动进行到第五天时,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金道铭深夜赶到大同传达省委指示,将这一活动定性为“非法集会”。

后来为了避嫌,耿彦波很少回大同。

比较好笑的是,这位副书记在之后落马了,贪污共计折合人民币1.23781389亿元,被判无期徒刑。

所以其实耿彦波的后台就是人民,也只有人民,做实事的人不会不会老百姓认同。

五、

耿彦波离开后的大同,古城改造工程也在持续而缓慢的推进中。

据媒体报道,耿彦波曾经力推的125项工程一度被叫停,直到2015年8月,张吉福调任大同市委书记,他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态度决不含糊,古城修复决不能形成烂尾工程。”

大同一位本地官员则表示,继任者认同耿彦波之前“文化立市”的思路,大同也的确在文化旅游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大同正月灯展逐渐形成惯例,每到春节前后,大批内蒙、晋南等地的旅客也纷纷涌向晋北。“安保之类的支出要增加,但的确这几年略有盈余。”

来到太原的耿彦波也开始对处理太原的城市管理问题,他说:“我们的城市脏乱差,乱搭乱建,违法乱建,是太原的一大特点。我很惭愧。年初,已经对小街小巷开展了交通的专项治理。抓拍交通违法违规、乱停车等问题。”

他提出“推动太原都市区提档升级”,注重发展智能制造、普惠教育,使教育均衡、普惠,修建卧虎山到阳曲快速路。

建成了一个明太原县城,1平方公里内是原汁原味的民居,有明代的、清代的、民国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城,完全建好后将向大众开放。

在任期间不只是城市管理问题,还有城市污染问题等等。

2019年,卸任太原市市长,任山西省政府参事。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耿彦波隐退之后 大同古城遭遇最严厉官方批评》

澎湃新闻《山西太原市长耿彦波:功成不必在我,是一任任干出来的》

人民网《山西大同原市长耿彦波被调走后125项工程停工》

澎湃新闻《争议耿彦波:市民两次请愿主政大同,也有人持续举报》

人民网《大同官员避谈耿彦波突然调离 承诺“新官要理旧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灵石县   灵石   大同市   市长   太原   山西   大院   历史文化   古城   后台   专家   历史   耿彦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