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54岁于和伟演毛主席,剧没播就遭抵制?网友:有辱伟人形象

前言

央八《沉默的荣耀》大家都看了吗?

相信不少人都和小编一样,虽然知道每个人物的结局,但还是看的揪心。

于和伟、吴越、余皑磊这些演员,用卓越的演技把观众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随着剧集接近尾声,于和伟的另一部献礼剧《伟大的长征》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并且于和伟要在剧里演伟人毛主席。

按理说,这是件弘扬红色精神的好事,可谁能想到,从八月官宣到现在,网上的争议一直没断过。

一边是“演技派值得期待”的声音,另一边抵制声直接拉满,有人直言“他根本不像”。

更冲得厉害的喊出“这是有辱伟人形象,抵制!”,好好一部献礼剧,还没播出就先陷进了争议里。

一,“剧抛脸”于和伟

聊这场争议前,得先说说于和伟的“底气”,他在演艺圈的“剧抛脸”名声,可不是吹出来的。

早几年《新三国》里,他演的刘备打破了“老好人”刻板印象,火烧连营时蓬头白发的怒吼,把枭雄的狠劲演得入木三分。

后来《军师联盟》的曹操更绝,横槊赋诗时一句“祭关云长”,把乱世奸雄的悲壮感拉满。

观众说“他演的曹操,像从历史里走出来的”。

到了《觉醒年代》,他又成了陈独秀,上海震旦学院的演讲戏,台词又密又杂,他却字字铿锵。

“人的觉悟”四个字一出口,直接让观众起鸡皮疙瘩。

再到《沉默的荣耀》,他演的角色背负骂名却坚守信仰,哭戏没用力煽情,却让人跟着揪心。

可就是这么个“演啥像啥”的演员,一沾“毛主席”这个角色,就被架到了火上。

之前演的再成功,也抵不过“外形不像”这四个字的质疑。

二、演“主席”争议满满

不少网友都觉得,毛主席的形象深入人心:国字脸、浓眉毛、饱满的额头,而于和伟脸型偏长。

从官宣的定妆照来看,虽然化妆师尽力调整了发型和妆容,但还是有网友吐槽:

“尖嘴猴腮的,这哪是毛主席?”“连最基本的外形都不像,谈什么演技?”

还有网友说:“导演胡扯,毛主席是开国领袖,不是随便哪个演员都能演的”。

“于和伟之前演的都是帝王将相、文人政客,突然演伟人,是不是想靠‘主旋律’刷存在感?”

甚至有人直接扣帽子:“这是对伟人的亵渎,是在消费历史!”

当然也有帮腔的:“古月外形最像,可唐国强一开始也被骂‘奶油小生’,最后靠神韵赢了”。

“于和伟演陈独秀时也没人说像,结果呢?演技才是关键”。

还有人提《觉醒年代》的成功:

“他跟导演张永新合作过,能把文人演活,说不定也能把伟人的烟火气演出来”。

可帮腔的声音终究盖不过抵制的势头。

毕竟“毛主席”这三个字,在观众心里的分量太重,一点“不像”,就容易被放大成“不尊重”。

三、于和伟难在哪?

要理解这场争议,得回头看看那些“成功范本”。

最早的标杆是古月,被叶剑英元帅选中的“特型演员第一人”。

为了像毛主席,他把额前的头发拔了好几撮,就为还原饱满的额头。

每天抽两包烟练抽烟的姿势,跑到湖南农村学方言,连拿筷子的手势都抠细节。

《大决战》里他演的毛主席,坐下来跟战士聊天的神态,抬手的小动作,像的让人泪目。

他一辈子演了84次毛主席,最后说“演主席是终身任务”,这份执念,让“形似”成了后来者的硬标准。

再到唐国强,一开始争议比于和伟还大。

他早年是“奶油小生”,演诸葛亮时迷倒一片,可刚官宣演毛主席,就有人骂“他哪有伟人的气场”。

可唐国强没走“形似”的路,反而钻“神韵”。

他研究毛主席的诗词,琢磨长征时的心理,《长征》里,毛主席跟战士聊家常,笑着递烟的样。

这些举动都没有刻意端着,却透着领袖的亲和。

最后连毛新宇都认可:“他演出了爷爷的气质”,这才把“神似”的路走通了。

后来侯京健、王仁君这些新生代也试过:

侯京健在《觉醒年代》演青年毛主席,靠“眼里有光”的热血感圈粉。

王仁君《问苍茫》里湘江畅游后和老者聊天,洒脱劲儿抓得准。

可他们也得承认:“演伟人,每一步都得慎之又慎,怕的就是砸了形象”。

对比这些前辈,于和伟的难就显出来了:

论形似,他拼不过古月,论“神韵”,他没唐国强几十年的经验,连新生代的“贴合年龄段”优势,他54岁的年纪也不占。

三面夹击下,质疑声自然压不住。

所以他要想演好毛主席,得跨过两道“坎”。

于和伟外形确实不像,但他可以借鉴唐国强的经验,从细节入手。

比如主席喜欢吃辣椒、抽烟,喜欢在思考时踱步,这些习惯都能成为塑造角色的突破口。

更重要的是,他得抓住主席的精神内核。

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那种“为人民服务”的赤诚。

于和伟擅长“外放式”表演,比如曹操的霸气、陈独秀的激情,但演主席需要更多的“内敛”。

在《大决战》里,主席面对蒋介石的挑衅,谈笑风生却暗藏锋芒,这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才是最难把握的。

于和伟需要在“爆发力”和“克制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否则就容易用力过猛,变成“于和伟式主席”。

四,观众的“敬畏心”,才是真正的秤

这场争议吵到现在,其实早超出了“演员选得对不对”的范畴,藏在背后的,是观众对伟人形象的“敬畏心”。

在很多人心里,毛主席不是普通的历史人物,是“带领中国走出苦难”的象征。

他的形象里,装着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所以观众怕的不是“于和伟演得不好”,而是怕“演砸了”。

一旦角色没立住,不只是一部剧的失败,更是对集体记忆的伤害。

就像之前有人吐槽某些主旋律剧“消费伟人”,不是观众苛刻,是大家容不得“不严肃”。

于和伟之所以被骂,某种程度上是“前人的高标准”成了他的“紧箍咒”。

当然也有理性的声音:“敬畏不代表不能创新,只要尊重历史、演得用心,未必不是好事”。

毕竟《觉醒年代》之前,谁也没想到陈独秀能被演得这么鲜活。

可最后不也成了经典?关键还是看“用不用心”,而不是“像不像”。

结语

如今,《伟大的长征》还没开播,争议却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在我看来,与其忙着抵制,不如给演员一个机会。

演员的职责,不是复制历史,而是让历史“活”起来。

如果于和伟能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毛主席,哪怕外形不那么像,也是成功的。

毕竟,真正的“像”,不在脸上,而在心里。

最后,借用主席的一句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于和伟来说,这场争议或许是压力,更是机遇。

咱们不妨静下心来,等剧开播后再评判,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伟大的长征》

[免责声明]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仅个人观点,请理性看待。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娱乐   伟人   离谱   形象   网友   于和伟   观众   主席   演员   外形   年代   神韵   历史   敬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