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10年一遇?4大“特殊”的点,今年的高温还持续多久?

进入7月份之后,很多地方出现了多日的高温天气,仿佛三伏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样。

而2025年的三伏天堪称10年一遇,出现了几处与以往不太一样的地方。

其中变化较大的一处地方,就是2025年的三伏天数变短了,与前面十年整整缩短了10天。

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那就不得不先说一说三伏天的由来了。

根据《史记》上记载的内容显示,三伏天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目前能够找到的较早的记录出现在春秋时期。

所谓的“伏”有躲避、潜藏的意思,古代人认为在夏天炎热的作用下,阴气会在阳气旺盛的作用下悄无声息地躲藏起来。

这也是为何有人认为在三伏天更容易去除体内湿气,达到排湿瘦身这一目的的原因。

但除去阴气会躲藏起来之外,为了不在酷热天气中受到暑气的侵袭,人也需要找荫蔽的地方躲一躲。

否则,很有可能会因为太热的缘故,出现中暑甚至是更严重的症状、例如热射病。

从这里也就能看出来,为何大部分人对每年的三伏天会那么在意了,主要是想要做好入伏的准备,从而能轻松地度过这一阶段。

之前的2015年到2024年,入伏这天一般会从七月中旬左右开始,比如2024年的入伏日期就是7月15日,2023年还更早一些,是在7月11日。

然而到了2025年,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入伏的日期变成了7月20日。

那么,为何2025年的三伏天不仅天数少了许多,还出现了入伏时间晚这一种状况呢?这与三伏天的推算依据有关。

三伏天有初伏、中伏以及末伏之分,在进行推算的时候,遵循了自古以来所参考的干支纪日法。

民谚里面有一句“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就是从夏至这一天开始算,那么数到干支纪日中第三个带有“庚”字的日子就是入伏了。

以这一天作为开始,到第四个带“庚”的日子前一天为初伏,又因每个庚日之间的循环周期为10天,所以初伏阶段的天数也固定为10天。

在这方面,末伏与初伏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末伏是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的,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至于处在这“两伏”之间的中伏,天数就不是固定的了,可能是10天,也有可能是20天,具体取决于入伏早了还是晚了。

知道了计算的方式,就可以来看一看2025年的三伏天到底是怎么缩短的了。

2025年的夏至出现在6月21日,这天之后的头一个庚日出现在6月30日,往后延续2个庚日就到了7月20日,即为入伏的日子。

为此,初伏阶段就是7月20日到29日,为期十天。

末伏既然是根据立秋来推算的,那么在立秋为8月7日,而紧接着出现的首个庚日为在8月9日的情况下,从这一天开始到8月18日,则是为期十天的末伏。

而从7月30日到8月8日就是中伏了,也是为期十天,加上前面的“两伏”,2025年的三伏天共计为30天,少于前面十年的40天。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少,并非是独一无二的。

再就是天数少了,不代表需要承受的高温天气也会相应地减少,尤其是2025年的三伏天,还形成了“秋包伏”这样一个特点。

“秋包伏”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末伏开始的节点,完全是在立秋之后,这个时候中伏阶段还没有过去,天气仍旧是以热为主。

而除去暑热的威力,会因“秋包伏”这个特点不打折之外,2025天的三伏天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出伏的日子在处暑之前。

一年当中有“三伏”也有“三暑”,除去大、小暑之外,另一个处暑的“处”带有终止的含义,也就是说接下来天气会一点点地从酷热转为凉爽状态。

“三伏”与“三暑”所在的时间段基本重合,倘若末伏在处暑到来之后结束,则处暑后往往会持续炎热一段时间,地里面的庄稼很可能会无法长的好。

反之,末伏在处暑之前结束,天气该凉就凉了,在古代民间被成为是年景好的一种表象,也就有了“处暑出伏后,五谷皆丰收”的说法。

只不过,与古代农耕为主的生活环境相比,现如今背靠着工业科技发展期间的生活环境,对气温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令人感到夏天一年比一年要热了。

这不,2025年还没有到七月下旬的大暑阶段,不少省份就已经被“热浪”给席卷了,出现了多日的高温天气。

根据中国气象数据统计显示,在六月底的时候,国内就有七成左右的省会、首府、直辖市,出现了气温达到了35℃及以上的情况。

关键不光白天温度高的令人没一会儿就一身是汗,到了晚上温度也没有降下来多少,不用电气降温都睡不安适。

而且,不止提前高温的状况正在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高温天数往后延长的现象也有了征兆,以至于有些城市如上海、海口等地,在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年均高温日数多出来了10天以上。

结合这样的数据来看,2025年的高温天气大概率要持续到8月中旬,也就是过了立秋。

以江苏省气候中心给出的预测情况来看,从2025年入伏当天到末伏开始的第二天,全省平均气温相较于常年会偏高1~2℃左右。

而为了能顺利地度过被高温包裹着的夏天,该有的防暑措施不能少,其中“避高温”就很关键。

所谓的“避高温”,其实就是不要在一天当中气温较高的阶段(通常为中午11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待在外面。

如果有外出运动的习惯,尽可能选在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低一些的时间段,且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谨防身体缺水后感到不适。

饮食方面虽可以考虑以清热祛湿为主,但也要注意别过于贪凉了,尤其是刚从高温户外回到家的时候,别立刻就吃喝冰冷的食物,容易引起肠胃问题。

还有就是在休息这方面,可以适当地午休,到了晚上则尽可能不要超过10点入睡,养足精神迎接新的一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十年罕见!三伏天“缩水”10天,专家提醒:热力不减反而更猛,“秋包伏”下防暑压力更大》2025-07-08环球网

《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2024-07-15 新华网-光明网

《热热热!从“早来”到“晚走” 大数据揭秘我国高温四大趋势》2025-06-25中国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养生   伏天   高温   多久   处暑   初伏   天气   天数   立秋   中伏   阶段   夏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