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空调荒,彻底打破印度制造的幻想!现在想起来求中国出口了?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2025年的夏季,本应只是南亚国家周期性迎来的酷暑,却因破纪录的极端高温,演变成了印度社会深层困境的集中爆发点。

从街头媒体到政府高层,“空调荒”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这场表面看似是高温导致的民生问题,实则深藏着印度制造能力薄弱、政策误判与中印经济依赖等多重结构性矛盾。

回顾过去几年莫迪政府高举的“印度制造”战略,从产业政策到贸易选择,终究未能抵挡现实的压力。

而当空调成为与生命安全挂钩的必需品时,印度社会终于意识到:抵制中国制造的政治口号,可能远不如一台能运转的压缩机来得实在。

印度极端高温来袭

2025年4月以来,印度多地持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拉贾斯坦邦测得地表温度高达52.3℃,逼近人类生存极限。首都新德里则连续多日体感温度超过50℃,引发了严重的中暑潮与用电危机。

根据官方通报,仅6月初,就有北方邦33名选举工作人员在高温中暑身亡,全国多地医院中暑患者暴增,部分地区学校、工厂被迫停课停工。

高温之下,空调成为民众对抗酷热的唯一希望。然而空调并非像饮水机或风扇那般普及。在一个人口逼近15亿的国家里,空调普及率却仅有7%左右。这意味着有超过13亿人仍在依靠传统方式忍受酷暑——洒水、扇风、搭棚避阳。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数据早已指出,印度若想在2050年前满足基本的空调需求,至少需要普及10亿台空调。而根据2025年中期的统计,印度全国空调保有量还不到1亿台。

如此巨大的差距,不仅仅是供需失衡,更直接导致了市场的价格飞涨与商品短缺。多个城市的电商平台、实体店面均挂上“无货”标签,几乎所有主流品牌空调库存被抢购一空,空调一夜之间成为“奢侈品”。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即便消费者愿意花高价购买空调,市场上也难以满足供货。

专业机构预计,2025年印度全年空调销量将在1500万至1600万台之间,而印度本土工厂的最大年产能也不过550万台。

如此巨大的产能缺口,暴露出印度制造体系对空调核心产业链的严重依赖。

“印度制造”理想破灭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制造”成为其最核心的经济口号之一,尤其在中印边界摩擦后,更频繁鼓吹减少对华进口,强化自主生产。空调作为典型耐用消费品,成了重点扶持的产业对象。

但这一战略执行过程中,却暴露出印度工业的根本短板。早在2021年,莫迪政府便对来自中国的空调整机与制冷部件加征高额关税,部分关键零部件还需要通过BIS(印度标准局)认证,大大延缓了进口速度。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制造业施压,也影响了印度政府的政策选择,进一步推动其对华加征12%的进口税。

然而,空调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门槛、链条长、协作性强的产业。中国作为全球空调核心部件的制造中心,其压缩机产能占全球的70%以上,其中旋钮式压缩机产能占比高达95%。印度自产的空调不仅在压缩机、电机、电路板等关键部件上几乎全依赖中国,而且其制造工艺落后,能效偏低,整体生产成本反而更高。

根据业内数据,中国制造的一台标准2冷吨压缩机成本约为500元人民币,而印度制造同样产品的成本高达650元以上。这不仅反映出产业技术的差距,也注定印度空调很难在价格上与中国品牌竞争。而对于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美元的印度消费者而言,这种成本差异直接意味着“是否买得起”的选择题。

抵制中国制造的政策,最终反噬了印度本土的消费市场。当高温逼迫民众抢购空调时,却发现货源紧缺、价格翻倍,而本土企业则陷入“原材料断供”的尴尬境地。印度安贝儿空调公司高层曾公开表示,自中国供应链断裂后,公司已无法完成订单交付,陷入严重困境。

在现实压力之下,2025年4月底,印度政府被迫放宽政策,宣布临时取消对中国空调压缩机的BIS认证,有效期为一年。这项政策如同一剂“解渴药”,让整个行业“松了一口气”。政策发布48小时内,格力、美的等中国品牌产品被消费者疯狂抢购,部分城市的中国空调渠道库存甚至在几天内全部售罄,印度中产阶级纷纷囤货避难。

这场政策转向,无异于政府对此前抵制策略的“自我否定”。在一场生死考验中,莫迪政府终于承认:没有中国制造,印度制造的空调供应体系根本无从建立。

230亿美元政策终成空谈

事实上,印度并非没有尝试过真正的工业升级。2021年,莫迪政府宣布实施“生产激励计划(PLI)”,斥资623亿卢比(约合8.3亿美元),希望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本土制造商自主研发、扩大产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生态。

但三年过去,这一计划最终沦为象征性工程。根据印度财政部的通报,截至2024年底,政府实际发放的补贴资金仅为原计划的8%左右。大量中小企业因申请流程复杂、审批效率低下而放弃申报;部分大企业则借机进口中国零部件,再贴上“印度制造”标签以骗取补贴资金,严重损害政策公信力与技术积累。

产业结构未能升级,创新能力毫无突破,而国际竞争加剧之下,本就薄弱的印度制造体系陷入泥潭。2025年3月,莫迪政府不得不正式宣布终止这一为期4年、耗资230亿美元的产业政策,宣告“印度制造”战略阶段性失败。

与此同时,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却持续扩大。2024年上半年,中印贸易逆差已达416亿美元,中国依旧是印度最大逆差国。这意味着印度对中国商品和工业链的依赖非但未减,反而更加深重。

对比中国长期以来在压缩机、电机、芯片等环节上的技术与产能积累,印度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替代几乎不可能。

更为尴尬的是,很多印度企业购买的“第三国”零部件(如越南、泰国)产品,其源头依然来自中国企业。

这种绕不开的供应链现实,给所谓“脱钩”战略一记响亮的耳光。

结语

当一台空调变成抵御酷暑的救命工具,国家制造能力的成败已不再只是GDP或就业数字上的讨论,而是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2025年的印度“空调荒”,看似由自然灾害引发,实则是政策误判、产业结构落后与全球化协作失衡的集中体现。

从抵制到依赖,从自主到妥协,这场工业危机让印度社会看清了一个现实:现代制造业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可以构建的,需要的是技术沉淀、供应链协同与理性务实的政策引导。

也许,正视差距、承认现实,才是印度走向真正崛起的第一步。

信息来源:

搜狐四象工作室:夏季酷暑哪国人难熬?印度空调普及率仅5%

金投网:印度空调难敌热浪,急求中国解“燃热之急”

中国经济网《印度下令:对中国工厂“豁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财经   印度   中国出口   空调   幻想   中国   政策   政府   压缩机   产能   高温   酷暑   逆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