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没落了?23年销售额1.13万亿,24年1.44万亿,25年让人惊讶

前言

11月已然过半,今年的双十一似乎显得异常安静,朋友圈里没了往年的晒单狂欢,社交媒体上更多的是对复杂规则的吐槽。

其实,从23年到24年的消费趋势来看,双十一还在有增长的趋势,并且涨幅不小,而今年更是令人惊讶。

今年双十一销售额到底是多少?和往年相比有着怎样的差距?

编辑:CY

数据狂欢与体感冰山的荒诞背离

今年的双十一,就像一场盛大但沉默的电影,银幕上,是持续膨胀的1.619万亿数据,滚烫得让人惊叹,银幕下,是空无一人的朋友圈和一片“啥也没买”的冷淡回应。

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理解一切变革的起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一件东西的价值而非价格付费,他们更关心的是耐用度,是退换货的麻烦程度。

军大衣在高校校园的意外走红,就是这种心态转变的最好证明,那句“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是对高价泡沫的公开宣战。

这种清醒,已经从个体选择,演变为一种集体的消费文化转向,与此同时,一个更深层的疲惫感正在蔓延,那是对无休止规则的本能厌倦。

从预售到定金,再到跨店满减,复杂的玩法像一道道奥数题,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一项调查揭示了真相,高达63%的人觉得双十一失去了意义,购物的乐趣,早已被繁琐的流程消磨殆尽。

这种心累,不是没钱,而是不想再被平台轻易地牵着鼻子走,我们似乎正在告别那个需要熬夜、需要仪式感的时代,走向一个更务实、也更沉默的消费新阶段。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关于我们与算法,关于自由与幻觉。

一场算法与人性的温柔围猎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数据的持续火热?答案藏在平台的底层逻辑里,那是一场深刻的“算法革命”,过去那种靠大折扣、造节日来刺激消费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于是,平台们开始了一场更隐蔽的变革,它们悄悄地把消费者的主动购物,变成了被动式的接受。

如今,你看上的一件衣服,手机就能让你看到上身的效果,你买的家电,系统已经自动为你整理好了对比清单。

很多时候,你甚至还没想好要买什么,适合你的商品就已经被推到了你的眼前,你不用被吆喝,不用被煽动,就在这种极其顺手的体验中,悄然完成了下单。

这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我们称之为“温水煮蛙式消费”,消费者并没有突然释放购买力,而是被算法这只无形的手,温柔地、持续地推动着前进。

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从“注意力经济”到“算法经济”的演进,过去平台争夺的是你的注意力,现在争夺的,是你完整的行为数据,并基于此进行更高效的转化。

与此同时,平台也在悄悄拓宽战场的边界,它们把线上线下彻底捆绑在了一起,如今的双十一,早已不是线上的独角戏,线下的商场、店铺全都加入了这场战斗。

你可能在店里体验,在网上付钱,甚至都没感觉到自己在过双十一,却早已成了其中的一环,电商格局也从“双雄争霸”变成了“三足鼎立”,直播电商的崛起,让购物的氛围变得立体而无处不在。

你躲得过直播,躲得过短视频,却躲不开算法为你量身定制的“购物场”,所以,不是双十一本身更火了,而是平台把购物,变成了一场大半年不停的生态战,无论你愿不愿意凑热闹,商品,总会被买走。

桑坡村与军大衣的集体告白

最能说明这场变革残酷性的,莫过于桑坡村的沉寂,这个曾经的“淘宝第一村”,是全国最大的羊皮加工基地,辉煌时,澳大利亚出口的羊皮有八成流向这里。

2018年的双十一,是这个村庄的高光时刻,线上销售额狂揽16亿元,商家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村里的快递站包裹堆成山,一天能发七万单,整个村庄都跟着双十一的节奏疯狂跳动,靠着“一天吃一年”的模式活着,然而,这种赌命式的依赖,充满了致命的不确定性。

当双十一的战线被拉长,当消费者不再囤货于一天,桑坡村的模式,便瞬间失灵了,到2025年初,村里约八成的店铺已经关门,厂房空空如也,街道冷清得仿佛换了人间。

桑坡村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那种依赖大促爆点的旧模式,被新节奏彻底淘汰的必然,它是整个供应链跟不上消费变化的一个缩影,是一场旧世界缓慢而悲壮的黄昏。

与旧世界一同告别的,还有一种消费主义的符号价值,军大衣的爆火,远不止性价比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宣言。

这代表着一种对消费主义的解构,和对朴素实用价值回归的身份认同,这是一种“反向时尚”,一种对过度包装、虚高定价的无声反抗。

新旧双十一的对比,就像一组电影蒙太奇,令人唏嘘,我们告别了那个符号化的节日,却也可能正在失去某种真实的、属于集体的快乐。

当双十一不再是一个节日

说到底,双十一正在经历一场“去魅”的过程,它从一个需要抢购、需要熬夜、需要仪式感的“节日”,正在变成像水、电一样的商业基础设施,它没了存在感,却一直在背后默默推动着生意的运转。

消费者变理性了,平台的玩法升级了,供应链被迫转型了,这场看似“没落”的狂欢,其实是双十一被迫的成长,它走过了十七年的岁月,进入了更加理性、也更加复杂的成年阶段。

只是,这种转变也让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比如最初的简单与快乐,比如那种纯粹的集体归属感, 取而代之的,是数据的冰冷和算法的算计。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消费主权”悄然转移的深刻现实,消费主权,正从平台(通过造节定规则)的手里,转移到算法(通过数据懂用户)的手里。

再从算法的手里,转移到那些始终保持清醒的、少数的理性消费者手里,大多数人以为自己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实际上只是换了一个更“懂你”的主人。

这便是数字时代,我们面临的新困境:选择的自由幻觉与被算计的无力感,我们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实际上早已被算法精准地“圈养”,这种清醒的认知,是新时代下更深沉的“心累”。

最终,双十一的终极意义,超越了商业本身,成为了一个衡量数字文明与个体自由的标尺,当算法日益强大,我们如何能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守护住最后的主动权和真实的快乐?

这将是未来所有商业形态,都需要回答的终极问题。

结语

我们告别的是一个符号化的狂欢,迎来的是一个算法化的日常,未来,衡量商业成功的将不再只有增长,更有温度、自由与真实,在这场算法与人的博弈中,你准备好如何守护自己真实的快乐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财经   惊讶   年销售额   算法   平台   数据   消费者   模式   自由   手里   节日   集体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