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小不懂这些”“都是亲戚别小题大做”“穿那么暴露活该被盯上”——这些你随口说出的话,可能正在给伤害儿童的恶魔递上刀。
比儿童性虐待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它的集体沉默和荒唐误解。当我们忙着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报优质的辅导班时,却常常忘了教会他们最基本的“身体边界”,忘了在有人伸出黑手时,成为他们最坚硬的铠甲。
每年的11月18日,是防止儿童性剥削、性虐待和性暴力及促进受害者疗愈国际日。这个听起来有些冗长的节日,背后藏着无数孩子破碎的童年和全球正义之士的不懈努力。
它不是凭空出现的纪念符号,而是用伤痛凝结成的警示灯,照亮那些被黑暗吞噬的角落。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节日的由来,更要读懂它背后“守护每一个小生命”的沉重使命。

在这个节日诞生之前,儿童性虐待早已是潜伏在全球的“文明之癌”,却长期处于“看不见”的状态。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2亿20岁以下女性遭遇过强迫性接触。
而男童的受害数据虽缺乏完整统计,但在24个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调查中,18岁以下男童遭遇性暴力的比例已达到3%-17%。这意味着在我们身边,每几十个孩子中就可能有一个曾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伤害往往发生在“安全区”内。有研究表明,超过70%的儿童性虐待施暴者是受害者认识的人,可能是亲戚、邻居、老师甚至家庭成员。
北京某儿童福利机构曾接触过一个案例:8岁的小女孩彤彤(化名)长期遭受姑父的虐待,每次家人察觉异常,姑父都以“疼爱孩子”为借口搪塞,而彤彤的父母则以“家丑不可外扬”为由选择隐忍,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症状被医生发现,真相才浮出水面。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而是在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断重演。为什么这些伤害能持续发酵?核心原因在于三重“枷锁”的禁锢:受害者的沉默、家庭的遮掩和社会的漠视。
许多孩子因为年龄小,不懂自己遭遇的是伤害,或者害怕被责骂而不敢发声;部分家长将“名声”看得比孩子的尊严重要,选择息事宁人;而整个社会对这类话题的“禁忌感”,让受害者一旦说出真相,反而可能面临“不检点”“想太多”的污名化指责。
打破这层沉默的,是无数幸存者的勇敢发声和公益组织的持续推动。上世纪末开始,全球各地的儿童保护组织陆续成立,他们通过收集案例、开展调研、组织抗议等方式,不断向世界揭露儿童性虐待的真相。

2014年,美国好莱坞掀起的“#MeToo”运动延伸到儿童保护领域,越来越多成年幸存者站出来讲述自己童年的遭遇,让这个隐秘的话题终于走进公众视野。
联合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早在1953年就成立了儿童基金会(儿基会),专注于儿童权益保护。
但随着时代发展,儿童面临的风险不断升级——网络性侵害、人道主义危机中的儿童性剥削等新问题层出不穷。
特别是在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封锁政策导致许多儿童被困在危险环境中,线上学习的普及又让网络恋童癖有了可乘之机,儿童性虐待案件发生率大幅上升。
现实的紧迫性推动着全球共识的形成。2022年11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A/RES/77/8号决议,正式将每年的11月18日定为“防止儿童性剥削、性虐待和性暴力及促进受害者疗愈国际日”。这个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儿童性虐待问题终于从“私人话题”上升为“全球公共议题”,从“家庭内部事务”转变为“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的人权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设立一个节日真的能改变什么?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节日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多重改变的大门。
首先,它让“儿童性保护”成为强制性的公共议题——每年这个时候,各国政府、社会组织都会开展宣传活动,学校会组织相关教育,媒体会进行专题报道,这种集中性的关注会逐渐打破社会的沉默壁垒。
其次,它为幸存者提供了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意识到“受害者没有错,错的是施暴者”,减少对受害者的污名化。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制度层面的完善,许多国家借着节日的契机,修订了儿童保护法,加大了对施暴者的惩处力度。
在肯尼亚,节日设立后,当地政府推出了“儿童安全热线”,任何人发现疑似虐待行为都可以匿名举报,仅2023年就通过热线解救了200多名陷入危险的儿童;
在巴西,公益组织利用节日开展“身体边界”教育项目,走进1000多所学校,教会孩子“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碰”;
在我国,每年11月前后,各地妇联、共青团都会组织“儿童保护进社区”活动,发放宣传手册,培训家长和教师识别虐待信号。这些具体的行动,都因这个节日的存在而获得了更强的推动力。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节日的力量是有限的,真正的改变需要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中。
联合国在设立节日的决议中明确呼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承担起责任——确保儿童能获得优质的保护教育,确保幸存者能得到司法救助和心理疗愈,确保施害者能被依法追究责任。
11月18日这个节日,从来不是为了纪念伤痛,而是为了终结伤痛。它的由来,是无数孩子的眼泪和无数守护者的坚持;它的意义,是让“保护儿童”从一句口号,变成融入血液的社会共识。
当我们不再对伤害视而不见,不再为施暴者寻找借口,不再让受害者独自承担痛苦时,这个节日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在阳光下奔跑的童年,拥有被尊重、被保护的权利。他们的身体不该被侵犯,他们的声音不该被淹没,他们的未来不该被黑暗笼罩。
今天,让我们记住这个特殊的节日,更要把这份守护的责任记在心里。从现在开始,做孩子的倾听者、保护者和支持者,让每一个小生命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因为守护孩子,就是守护我们整个社会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