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接诊一位女士,她年初拍摄短视频时偶然发现颈部明显变粗,随即到医院检查,超声结果提示存在甲状腺结节。这一结果让患者十分紧张,因为她去年刚做完肠息肉切除手术,距离现在还不到半年,没想到又查出新的结节。为了放心,她进一步做了全身检查,结果还发现了肺结节。
接连出现的“肉疙瘩”让患者格外焦虑,担心是不是之前切除的肠息肉并非良性,现在已经发生转移。其实她的担忧是多余的,活检证实,之前切除的肠息肉确实是良性,此次发现的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也均为良性,与转移没有任何关系。
从中医视角来看,短期内身体多个部位先后出现结节或息肉,大概率与体质失衡相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痰湿体质。人体脏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经络相互连接成有机整体,痰湿作为一种病理产物,会随着经络在体内游走。当痰湿在某个部位停滞聚集,就可能形成结节或息肉,这也是为何不同部位会先后出现类似问题的核心原因。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多部位结节,不能只针对单个结节处理,关键要先化解痰湿,既要清除已形成的痰湿,更要阻断痰湿产生的源头。以这位患者为例,她的痰湿根源在于脾虚。中医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的生成依赖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她因脾虚导致饮食运化能力减弱,水液无法正常代谢,在体内逐渐积聚,最终形成大量痰湿,进而在甲状腺、肺等部位聚集成结节。
针对她的情况,我为其制定的治疗策略可概括为九个字:健脾胃、化痰湿、消结节,三者环环相扣,从根源到表象逐步调理:
一、健脾胃:脾胃是痰湿生成的“源头”,调理需先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临床中常会选用白术、茯苓、党参等药材——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可健脾渗湿,党参能补中益气,三者搭配可增强脾胃对水液和饮食的运化能力,从根本上减少痰湿的生成,避免新的结节或息肉出现。
二、化痰湿:在健脾胃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清除体内已形成的痰湿。会选用半夏、浙贝母、茯苓等药材:半夏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浙贝母可清热化痰、散结消肿,茯苓则辅助健脾渗湿,三者协同作用,逐步化解体内聚积的痰湿,减轻痰湿对脏腑经络的影响,同时帮助缩小已形成的结节体积。
三、消结节:对于已经凝结成块的结节,单纯化痰湿效果较慢,需搭配药力更强的虫类药材,如白僵蚕、蜂房。白僵蚕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蜂房可攻毒杀虫、祛风止痛、散结消肿,这类药材散结之力更峻猛,能更有效地作用于已形成的结节,帮助其逐步缩减,加速病灶改善。
目前这位女士已按此方案调理一个月,整体状态良好。预计三个月后她将进行复查,从当前调理效果来看,相信届时会有明显改善,后续也会继续根据她的恢复情况调整方案,确保从根源上改善体质,避免结节反复。
在此也提醒大家,若短期内多个部位出现结节或息肉,不必过度恐慌,先通过检查明确结节性质。若为良性且与痰湿体质相关,可通过中医调理改善体质,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这才是预防和解决多部位结节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