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究竟能值多少钱?
美国智库的总监曾表示,去“偷”中国的工程师。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Mate公司竟然在一周之内挖走了4名中国顶尖人才,而更让人震惊的是,竟然部分人才年薪可以达到一个亿。
究竟是谁,能让扎克伯格下如此“血本”?美国这样的操作,有可能动摇中国顶尖人才储备的根基吗?
2025年开年之初,美国就已经公布了他们的“大计谋”。
在美国的听证会上,智库总监就说出令人细思极恐的话:“让我们去挖中国的人才吧,把他们最好的工程师都挖走,这样中国就更容易被攻击。”
不得不说,美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近日,Mate公司宣布要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
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完成这件事,并且扎克伯格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在三年的时间内,他的超级智能实验室要超越OpenAI和谷歌。
扎克伯格宏大的目标立下了,并且投入高达600亿的预算,他下定决心,不惜下“血本”也要将这些人才“搞”到手。
首先他瞄准的就是OpenAI公司,扎克伯格可是将中国的“釜底抽薪”玩得明明白白的。
他将余家辉、赵盛佳、毕树超、任泓宇四人从OpenAI公司高薪挖走。
为何扎克伯格偏偏挖走了这四个人?
被扎克伯格看中的人,都绝非一般人,这四个人不仅在OpenAI公司担任重要职务,负责重要的核心项目,包括GPT-4o、o1-mini等模型的研究,同时他们还是顶尖的AI人才。
其中余家辉的薪酬高达4亿美元,含8000万美元签字费和3亿多股权。
其他人的薪酬也在五百万到一千万之间。
这样的高价,在业内是绝无仅有的。
扎克伯格这可是相当于,明目张胆地去别人家里,当着人家的面,搬走人家里重要的家具。
而扎克伯格可不光对OpenAI公司这一家下手,连苹果公司也不放过。
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Ruoming Pang。
可苹果公司前几天却宣称由Ruoming Pang所带领的团队研发的苹果基础模型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这不是纯纯地打Ruoming Pang的脸吗?
这时候,Mate公司出现,为Ruoming Pang开出了数千万的高薪。
而且这些人全部都可以免试,是扎克伯格亲自挑选,亲自聘用,可见,这些人才对一个项目、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目前已经演变成人才与人才的竞争。
而这次Mate公司的“高薪抢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
近几年,美国的各大巨头公司早已开始“明抢暗夺”。
例如谷歌、英伟达等公司早就开始了人才的抢夺大战,他们的主要策略就是三大招:
先是CEO直接出面,免试,不光节省了时间,而且还省去了其中麻烦事和繁琐的流程。
最快的话72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入职,追求的就是一个效率。
紧接着开出各种诱人的条件,为了能够彻底留住这些人才,更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特批了AI人才的特殊签证:EB-1A杰出人才绿卡。
最后当时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薪酬问题,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例如Mate这次的抢人,一亿美元的“天价”年薪也是极为罕见的。
可见,为了获得顶尖人才,已经快要到了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
而在AI行列中,全国的顶尖AI人才,大部分来自中国。据数据显示,在美国AI实验室中,75%的核心科学家都是华人。
另外全球50%的AI人才均来自中国。
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孵化基地”,例如类似清华“姚班”等这样的顶级学府培养了大量的AI精英。
而这些精英毕业后,将会流向全球。
很多学生采用的模式是:中国“塑型”+出国深造,中国“塑型”的意思就是在中国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再选择出国深造。
而对于一些顶尖的人才,国外会给出非常多“丰厚”条件,来留住这些人才。
人才流失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确实如美国所设想的那般,最后顶尖的人才全部都流失出去。
那时候,我国将面临创新动力枯竭、技术受限于人、国家竞争力持续下降的被动局面。
针对这一严峻问题,我国应在政策支持、企业激励以及科研环境等几大方面来共同破局。
首先,就是薪酬的问题,提高薪酬,是应对人才流失的关键。
但我国的顶尖科技公司,他们给予人才的薪酬,与美国Mate公司相比还是略有逊色。
我国部分城市也确实推行了这一举措,如深圳的“孔雀计划”,据数据显示,补贴最高的可达到300万。
美国既然可以吸引我们的人才,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国的AI人才。
通过薪酬、签证以及解决住房、医疗等各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来吸引人才的停留。
对于我们提高自主创新、减少人才流失的问题,会有很明显的帮助。
当美国用高薪挖走顶尖人才,我们为天价薪酬震惊之余也要深思,虽然人才流动是常态,但如果人才的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则损害的是国家的根基。
老一辈科学家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赤诚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责任担当”,而这也是当代人才最为要紧的信念之一。
怎么留住人才,如何运用人才,这是迫在眉梢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来源:
开价1亿美元,硅谷巨头疯抢中国AI科学家-新浪财经
硅谷掀AI人才争夺战:Meta开四年3亿美元薪酬,全球顶尖专家不足千人;“大而美”法案如何影响美国各行业;日本驳斥“毁灭性地震”预言|一周国际财经-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