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已进入第五时代,啥玩意?悄悄改变你的习惯,甚至思维

用生活说商业

你正在悄悄经历一场消费时代的来临

第五代消费时代来了。

啥意思?

今天我们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深度思考,让你思维瞬间提高8度。

所谓的第五代,就是以“消费”这个关键词来给时代做一个划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在这里我以日本和我们为案例。

我们把日本和中国社会从2021年到2043年之间这20多年的时间,可以定义为“第五消费时代”。

那它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将普遍趋向于追求共享、简约,以及可持续的幸福。

第五消费时代之所以会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商业本质上就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活动。

人口结构一旦发生变化,消费的主体也会随之改变,需求自然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最终,也就引发了商业趋势的转向,带来了大量不同以往的新机会。

人口结构变化

接下来,我们先说两个关键的人口结构变化,并且从中分析它们所引发的商业变革。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你看清规律,把握趋势。

第一:单身家庭增多

一个人口结构的变化就是发生在第五消费时代,也就是单身家庭的数量将不断增多。

我们知道,在商业社会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消费主体,人们通常会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去市场上采购商品。

因此,一旦家庭的规模发生变化,就会直接带来消费需求的变化。

在传统意义上,家庭一般来说就是多口之家,也就是一对夫妻带一个孩子或者几个孩子,有的家庭还会和老人一起生活,三代同堂。

但是在第五消费时代,社会上的单身族增多了,很多人都是一个人过日子。

请注意,这里的“一个人”可不仅仅是针对年轻人,还有很多中年离婚,以及老年丧偶的人群在里面。

根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40年,日本的单身家庭数量将会是传统家庭的两倍。

也就是说,在未来,单身家庭将取代传统家庭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那么,单身家庭的增多会带来什么样的商业变化?

首先,第一个变化是需求的转变。

他们都有哪些需求呢?在我看来分别是:便利、小且灵活、安全感和即时响应。

第一个,单身家庭有对“便利”的诉求

你回想一下,过去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呢?一家几口,一到周末就一起逛超市、囤货、做饭、聚餐。买一大堆鸡蛋、一整箱牛奶、大袋的大米、面粉,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采购。

但对于现在的单身家庭来说,这些习惯都已经不再适用了。

而一个人生活的时候,第一需求就是方便。尤其是住在城市里、工作节奏又快的人,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食材、做饭、收拾厨房。

你想的是:我什么时候饿,能立刻吃到热饭热菜就行了。

所以,便利店和外卖平台成了你的首选。更小的分量、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备货成本”——这才是你的核心诉求

第二个:单身家庭还有对“小且灵活”的需求

单身家庭住的房子往往不是大户型,而是几十平米以下的小户型。

单身家庭也不需要一个双开门的大冰箱,因为根本装不满。相反,更小巧、更节能的小冰箱成了主流。

甚至还有专门针对独居群体开发的“桌面冰箱”,也就是可以放在桌子上的小冰箱,不仅省电,还能直接摆在卧室或者书房,拿取更方便。

再比如扫地机器人。在传统家庭中,扫地机器人非常受欢迎,可以解放父母的劳动力。但对于住在四五十平米小户型的单身族来说,扫地机器人反而成了“空间杀手”。

机器还没转几圈呢,就撞到沙发腿或者卡在茶几底下了。

所以他们更偏向于轻便、手持式的除尘器,能够探到边边角角,用完随手一收,还不占地方。

第三个,独居的单身女性有对安全感的需求

这是独居女性最看重的需求。比如,可视化门铃就特别适合独居女性,这个东西不一定100%防火防盗,但有就比没有强;再比如,出差住酒店时携带一个便携式阻门器,不仅实用,也让她们更安心。

第四个,独居的单身女性还有对“即时响应”的需求

还拿独居女性举例,很多人非常恐惧的一件事就是,在家里遇到蟑螂。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买包蟑螂药撒一撒就好了。

但对于很多独居女性来说,蟑螂带来的不是“脏”或者“麻烦”,而是直面它的恐惧感。

他们需要的不是杀虫剂,而是一个能立刻出现的“救兵”。最关键的是,她们不愿意亲手处理虫子尸体。这时候,如果有一个服务可以做到“十分钟上门灭蟑”,就一定会受到独居女性的追捧。

现在市场上虽然有一些专业的除虫服务,但通常都要提前预约,等待时间动不动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以上。所以,能不能第一时间赶到,就成了这个服务的核心。

以上这些细节告诉我们:

单身家庭的消费逻辑可不是简单地人变少买更少,而是一种更敏感、更即时、更个人化的消费。

他们不追求“多”,而是追求“恰到好处”;

不追求“功能丰富”,而是追求“刚刚满足”;

不追求“为未来准备”,而是“此时此刻就要解决问题”。

第二个变化是,产品的形态发生了改变。

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商品的分量变小了。

你还记得小时候,去超市买大桶装的可乐、雪碧、一次性买好几袋加量装的方便面吗?这些都是家庭式消费的典型特征。

但现在,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市面上开始流行各种“一人份”的食品。比如,一人食小火锅、自热便当、杯装泡面,一口一个的话梅、牛肉干等等。

在家居领域,变化也不小。

你还记得传统的闹钟吗?滴滴滴声音贼大那种,这种闹钟更适合多人家庭来使用,比如夫妻俩共同定一个闹钟,早上一起被叫醒。

而现在,针对单身人群,有一种更人性化的闹钟,叫作“光唤醒闹钟”。

早上它不是响铃,而是慢慢发出像日出一样的光,模拟自然光照,让你在柔和的亮光中慢慢睁开眼。没有噪音,没有惊扰,也不会有起床气。

这种细腻的产品设计,正是基于“一个人”的生活节奏而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像迷你KTV,单人自拍馆等等场景类的产品流行了一段时间了。

这些商业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明确的方向:

未来的产品,不再追求“满足所有人”,而是要“精准适配某一类人”,尤其是单身家庭。

他们的需求细小但具体,他们的痛点分散但真实。

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点,并围绕它打造产品,你就能赢得他们的青睐。

服务形态的变化

产品形态已经变了,那服务形态要不要跟着变呢?当然需要!

举个来说,日本便利店的定位已经从单纯的“为人们提供便利”变成了打造“像母亲一样的便利店”。

对于很多单身的年轻人来说,在以前,假如你半夜饿了,想立刻有一口吃的,就只有妈妈才能给你起来做;而现在,你只要找楼下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就行,能立刻给你妈妈一样的感觉。

另外,便利店甚至能比母亲更能容忍年轻人的任性。

便利店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食品,叫作“野食”。

“野食”可不是我们理解的户外野餐,而是人们能快速从店里带走,边走边吃的食物,关东煮就算是其中一种。假如你在便利店点了一小份关东煮,店员一般会用杯子替代碗,用一根签子替代筷子,为的就是更方便你边走边吃。

在过去,年轻人在家里得围坐在餐桌旁规矩地进食;

现在,年轻人可以坐在街头吃、边走边吃,甚至在车上吃。便利店就像是“更干净的路边摊”,随时随地来上一口,既能体会到妈妈的感觉,还能享受不被束缚的自由。

除了餐饮零售的服务在变化,其他领域的服务也在与时俱进。

比如,近几年还诞生了“陪诊师”这个职业。

过去,我们从没想过,看病也需要“陪伴服务”。

但在第五消费时代,单身族越来越多,他们一个人去医院,有时候是简单的身体不适,有时候是做胃镜、肠镜这种需要麻醉的检查,是必须要有人陪的。

怎么办?这时候,“陪诊师”就派上用场了。

“陪诊师”可以帮你排队挂号、缴费取药、填写资料、沟通医嘱,还能全程陪同,确保你的安全。这些服务虽然听上去简单,但对独居人士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尤其是在病痛中,一个人站在长长的挂号队伍里,那种孤独感、无助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而“陪诊师”的存在,不只是服务,更是一种情感支持,是在生活中最脆弱的时刻,帮你托住生活的那只手。

随着第五消费时代的到来,谁能更加迎合单身群体,能为他们的生活托底,谁就能成为下一轮经济的基本盘。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单身人口在2023年人数就已经突破2.4亿。

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涨中。一旦你把这些人的日常需求整合起来,就是一座巨大的商业金矿。

老龄化趋势攀升

刚才最上面说了机构变化,我们再补充一个人口结构趋势是——人口老龄化。

商业总是围绕着“中青年”为核心,尤其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有精力、有欲望、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还经常冲动消费。但随着出生率的持续下滑、老龄人口的不断攀升,这个逻辑也正在被打破。

根据数据统计,到203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换句话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而在日本,这一比例更高。

这意味着,老年人不再是“边缘消费群体”,而是实实在在的“主流消费人群”。

老人的需求,跟年轻人一样吗?答案是,完全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去个商场、逛个超市都很困难。那怎么办?

过去的逻辑是把人引到店里来,但新的逻辑是把服务送到人面前。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移动超市”“上门理发”“送药上门”“家庭医生”等服务,开始进入社区,进入老人家中。

以前我们总觉得,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低,对价格很敏感,所以不能为他们专门设计产品。

但事实是,老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价格低,而是“服务贴心、体验友好”。

再举一个例子,日本跟中国一样,也有不少经济条件有限的双职工家庭,由于加班,他们的孩子放学后想要吃一口健康热乎的饭就是一个难题。

有的日本企业就用一个特别妙的办法,他们把儿童食堂开在了学校附近的养老机构里。

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还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不仅可以在食堂吃饭,还可以参与配菜、收拾碗筷,消毒等体验类工作,用餐结束后,他们还能与养老机构的爷爷奶奶们一起做游戏。

自儿童食堂开设以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一些平时连床都下不了的老人,会在儿童食堂开放日特意换上干净的衣服,坐着轮椅前往;而平时坐轮椅的老人,在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时,即使只能走两三步,也会努力从轮椅上站起来。

人一旦变老,最怕的不是身体不便,而是被社会遗忘。

没有人叫你一声“爷爷”“奶奶”,没有人问你“吃饭了吗”,那种孤独感是深入骨髓的。而儿童天生的活力和亲近感,恰恰可以唤醒老人的情感链接。

老人们为了看到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从没有生气到焕发出新的精气神,这是商业带来的最大善意。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其实并不复杂,不需要技术,不需要太多设备,但它精准地击中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这才是第五消费时代最值得研究的地方:商业创新,不一定是技术突破,更可能是“情感洞察”。

无论是你,还是你的生意来说,社会不知不觉进入了在“第五消费时代”,我们真正要深入研究的,不只是产品和技术,更是变化了的“人”和“人的需求”。

以前我们总觉得,消费者的需求是模糊的,是差不多的。

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去观察,就会发现,不同的群体有着完全不同的消费模式和情感诉求。

所以,谁能真正理解人,谁就能真正看懂市场。

总之:

莫道商机似雾蒙,人心深处有灵通。

单身经济千般巧,银发需求别样红。

观细节,察微踪,情温恰可化寒冬。

从来买卖非冰冷,最暖人间烟火浓。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时代   日本   闹钟   玩意   思维   人口   单身   年轻人   老人   习惯   需求   家庭   商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