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政府约谈后,英伟达直接与中国"唱反调"?搞不好要被中国禁售了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英伟达中国网信办等部门正式约谈,因为涉及H20芯片安全风险

这场中外科技与监管的博弈,背后有多少门道?

被盯上的H20

H20芯片的名字,几乎是中美科技摩擦的产物。它不是市场自然迭代的产品,而是在美国出口管制框架下,为中国市场特制的“降配版”。

在H100、A100被列入出口禁令之后,英伟达推出H20试图保住中国市场份额。

这是一笔数十亿美元的生意

今年4月,美国政府调整政策,解除了H20的出口限制。

消息一出,中国市场立刻出现大量订单,英伟达对台积电的追加代工需求飙升,全年出货量被预估将突破百万颗

这对一家GPU巨头来说,是不能错过的肥肉。

7月底,剧情急转直下,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发布了关于H20芯片的安全风险提示——怀疑其具备定位追踪、远程关闭等功能

这是根据境外网络安全专家披露的技术分析。

提示发布两天后,监管部门正式约谈英伟达,要求公司解释技术细节,并提交技术文档。

官方用词很谨慎,既不宣判结论,也不直接停售,而是先让企业“说明情况”。

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信息安全监管史上并不少见,既给了企业辩解的机会,也保留了进一步处理的空间。

问题是,这次的对象是全球AI芯片“霸主”英伟达,背景又牵扯到中美出口政策的交锋,敏感程度可想而知。

英伟达被约谈的消息当天就在全球财经媒体刷屏。

美股开盘后,英伟达股价一度下跌近2%,市值蒸发数十亿美元。

资本市场的反应并非单纯担心中国市场损失,更担心这是中方在技术安全上的一次强硬立场表达。

小寻认为H20之所以成为焦点,因为它是AI算力核心,更因为它是在两国政策缝隙中诞生的“灰色产品”。

一旦中国下定决心封堵这个通道,英伟达在华业务会受到致命打击。

H20背后,藏着中国对底层算力安全的全面布局

高调回应与隐形对抗

被约谈之后,英伟达很快做出回应。

公司发言人先发声明,称网络安全至关重要,H20芯片不存在所谓的“后门”,不会允许任何形式的远程访问或控制。

紧接着,黄仁勋在北京的公开活动上表态,说英伟达愿意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还公开夸赞中国AI模型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积极的公关修复。

可仔细听,黄仁勋的表态里,有一条很微妙——他强调英伟达提供的技术信息“仅供政府参考”,并表示公司不会去改变美国政府的政策决定

这句话,它传递出一个信号:英伟达可以解释技术细节,不会在政治框架上违背本国政策。

这种说法,与中方的立场形成了张力。

中国约谈的核心,是要确保进入国内市场的关键硬件在技术上绝对安全、可控,而英伟达的回应,虽然否认后门,却也等于告诉外界——在美国法律约束下,它的产品设计边界不会随意更改。

小寻觉得,这就像一场隐形的拔河。

一端是中国的安全底线,另一端是美国的出口政策。

英伟达夹在中间,想两边都不惹怒,现实很可能让它两边都要安抚。

H20能否继续畅销中国,取决于技术测试结果,还取决于未来几个月的政治气候

在财经圈,有人解读黄仁勋的高调亮相是“唱反调”。

因为中方刚约谈完,他就公开释放积极信号,强调继续供货。

这种时机上的反差,让不少外媒解读为英伟达在“顶住压力”,甚至暗示不怕被禁售。

可真不怕吗?中国是英伟达全球第二大市场,任何芯片巨头都不可能轻视。

这种博弈并不新鲜,几年前,苹果、特斯拉等跨国巨头在类似安全与政策冲突中,也选择过低调配合。

英伟达面对的是AI时代的核心硬件赛道,背后的竞争比智能手机和电动车更敏感。

小寻要问一句——在AI算力已经成了战略资源的今天,有哪一家美国公司能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

禁售阴影与市场神经

虽然中方并未在约谈当天宣布任何制裁措施,“禁售”这个词已经在行业和媒体里频繁出现。

对英伟达而言,这不只是营收的威胁,更会动摇它在亚洲供应链的稳定性。

中国市场的份额,占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近两成,而这部分业务的利润率极高。

H20本是英伟达,为规避美国出口限制而量身定制的产品,它的设计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满足中国的网络安全要求。

技术安全测试一旦发现漏洞,中方完全有权阻止其进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

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不受外部干预。

中国在信息安全审查上已经有不少先例。

过去几年,从操作系统、服务器到存储芯片,都经历过安全评估流程。

有的通过,有的被限制,有的直接退出市场。

H20如果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英伟达在中国的高端AI芯片业务会瞬间冻结。

外界的焦虑不仅限于英伟达股东。

中国的云计算公司、互联网巨头、科研机构,都有大量依赖H20的项目在推进。

短期内,国产替代方案还无法在所有性能指标上与H20匹敌,这种结构性依赖加大了事件的敏感度。

有趣的是,美国国内对中方约谈英伟达的反应,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认为中方在“施压”一家美国科技巨头,是地缘竞争的一部分;

另一种则提醒英伟达应更加谨慎,避免让自己在中美博弈中成为牺牲品。

这种分歧,反映出美方内部对企业在全球化博弈中的角色定位并不统一

在资本市场,这场风波已经显现出连锁反应。

英伟达股价波动只是表面,背后是投资者对中美科技供应链未来的不确定性。

我觉得,真正让市场神经紧张的,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长期化,而不是一次性事件。

安全底线与未来走向

约谈之后,中方并未立刻公布检测结果,这让各方有了更多猜测空间。

有分析指出,这是技术安全审查的常规节奏,需要时间验证芯片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表现。

监管部门会参考多方技术团队的评估,再作最终结论。

英伟达在中国的战略并未因为约谈而暂停。

黄仁勋在北京的行程仍在继续,与多家中国科技公司高层会面,探讨合作项目。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坚持业务拓展的姿态,它背后的压力同样巨大。

公司必须在维护中国市场信任与遵守美国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几乎不存在的平衡点。

小寻认为这种平衡点的难度,在AI芯片领域尤其高。

因为AI算力已被多国列为战略资源,不仅关乎经济,还触及国家安全与军工应用。

中国对安全可控的强调,不会因为某家跨国公司的商业诉求而让步。

未来的走向,大致有几种可能:

如果H20在技术审查中被认定不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它的销售可以继续,英伟达可能需要接受更严格的供应链透明度要求。

如果存在难以规避的风险,中方可能限制它进入关键行业,甚至通过法律手段全面禁止采购。

另一种可能,是中美之间的出口与安全谈判在幕后展开,让H20在某种妥协条件下继续流通。

无论哪种结局,这场事件都已经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在关键技术领域,中国的安全底线不会被动摇,跨国企业必须正面应对这一现实。

英伟达的态度与应对,将直接影响它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市场的未来。

回头看,这次约谈它折射出全球科技版图的新格局。

安全、市场、政策、供应链,在同一事件中纠缠在一起,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掌控局势。

这是一场不设时限的对抗,也是一次全球科技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科技   中国   英伟   政府   中国市场   中方   芯片   中美   技术   美国   政策   巨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