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高功率大能量紫外纳秒激光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与网络项目处处长陈智立出席,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项目方案进行论证指导。凯普林作为核心课题牵头单位亮相,与空天院等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企业组成“产学研用”联合体,共同肩负起我国固体激光器核心技术攻关的重任。
会上,项目负责人系统阐述了项目背景、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并围绕考核指标、任务分工、风险控制等关键内容展开汇报。各课题负责人补充说明后,专家组一致认为:实施方案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组织管理规范,风险防控措施完善,具备可操作性,最终通过评审。
聚焦国家战略,攻克紫外激光技术瓶颈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专项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布局领域,旨在实现激光制造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并推动高端装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当前,我国在精密加工、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对高功率紫外激光器的需求激增,但核心器件仍依赖进口,存在功率提升难、能量稳定性不足等“卡脖子”问题。此次项目将集中突破紫外纳秒激光器的功率极限和工程化应用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半导体、显示面板、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提供自主可控的核心装备支撑。
作为国内固体激光领域重要一员,凯普林深度参与项目研发,承担“高功率紫外激光器产业化”课题,重点解决紫外激光器性能可靠性、量产稳定性等产业化瓶颈。据凯普林超快事业部总经理卢飞星介绍:“团队将依托自主可控的固体激光技术平台,结合工程化经验,攻克长寿命泵浦源、高效散热结构等关键技术,推动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快速转化。”
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作为项目联合攻关团队的重要成员,联盟单位凯普林将与中科院空天院、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科研“国家队”紧密协作,协同山东大学等高校以及苏州中辉激光、海目星激光等产业链企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激光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但高端装备国产化率仍需进一步提升。凯普林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突破核心器件、材料及工艺壁垒,助力中国激光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转载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5-27-29日举办的两机展和激光在两机(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及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