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儿子回北京,想要回孟小冬的四合院,结果每家和他要几百万

1991年的一天,北京东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一位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站在一处四合院门口。

他叫杜维善,是昔日“上海滩三大亨”之一杜月笙的儿子。

多年旅居海外的他,此番回国,目的就是眼前的四合院——那是父亲留下的,也是父亲当年为心爱之人孟小冬一掷千金购置的住所。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老宅想要收回来,却比他想象的难得多。

院中的住户每家都和他要几百万,他最后怎么处理,这个四合院又怎么样了?

上海滩旧王

1902年,上海滩东区的水果行里,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正弯着腰搬着沉重的水果筐。

这个孩子叫杜月笙,从小孤苦伶仃,四岁丧母,六岁丧父,被迫辗转投奔外祖母,却终因贫困早早辍学,自此踏上了上海街头的流浪生活。

他混迹市井,初入帮派时只是个看大门的喽啰。

可这少年心气极高,口才又极其了得,识人善变,擅长察言观色,几句恭维便能让一位老前辈心生欢喜。

赌局上他不怕输,街巷间他能吃苦,渐渐地,市井里的人开始记住了这个眼尖手快的后生

命运的齿轮也在悄然转动,青帮黄金荣夫人林桂生慧眼识珠,将他引入黄金荣的门下,给了他真正踏入上海权力场的第一块敲门砖。

上海滩,那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最为混杂、也最富机会的地方。

洋人横行,商贾云集,帮派林立,黑白两道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杜月笙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城府心机,以及一股子“舍得”的狠劲,逐渐坐稳了江湖上的地位。

他既能与洋人周旋,又能在军政要人面前进退自如,更能在黑道之间敲山震虎。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早已不再是那个卖水果的少年,而是上海滩声名赫赫的大人物。

青帮话事人、公共租界董事、红帮坐庄的幕后金主,甚至连国民党高层都需借助他的力量维稳。

他主持的“黄公馆”成了沪上风云人物的聚会场所,一席话能定一城之事,一声令可掀起风浪滔天。

可这“巅峰”的背后,也藏着危机四伏的裂隙。

抗战胜利后,上海风云骤变,他不得不南逃香港,此一去,再无归期。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坚尼地台寓所病逝。

去世前,他开始处理自己所剩不多的遗产——其中最值钱的,不过是十一万美元和一些海外资产。

他把这笔钱按照遗愿分给诸房妻妾和子女,甚至还特意提到了一件事:自己曾花重金在北京为孟小冬购置一座四合院,这宅子,现在要交给他最疼爱的儿子杜维善。

那一年,曾经的“上海滩王者”悄然落幕,留下的,是一个难以兑现的“遗产”。

这个宅子从何而来?杜月笙和孟小冬又有怎样的风流韵事?

戏台情缘里

时间回到1920年代的某一晚,北京大栅栏的三庆园戏台上灯火通明,台上倾情演绎的正是《四郎探母》。

主角一袭青袍,嗓音清亮如银铃,眼神含情又带几分不屈。

一位南来的帮会大佬就坐在台下的角落里,一边轻抿茶盏,一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台上的她。

他是杜月笙,她,便是那时京剧圈里被称作“冬皇”的孟小冬。

孟小冬自幼出身梨园世家,四岁学艺,八岁登台,十二岁便在上海扬名立万。

常常一出戏毕,全场喝彩不断。

在她生命的早期,有一个人曾占据了她的全部情感,那便是“梅郎”梅兰芳。

那是一段短暂而耀眼的婚姻,如同昙花一现。

一个是戏坛翘楚,一个是天赋异禀的“冬皇”,可惜再美的光环也难敌世俗的沉重。

那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昔日的戏台明星,一夕间跌落尘埃,生活窘迫,心力交瘁。

就在这样的境地里,杜月笙悄然出现了。

他并不年轻,年纪甚至足足比她年长二十岁;他是上海滩青帮之首,却在她面前始终低声细语,甘愿为她洗手作羹汤。

初识时,孟小冬对他并无好感。

而杜月笙并不急于追求,他像一个忠诚的老戏迷一样,默默看她演出,悄悄送来她喜欢的古玩、字画,甚至连她偶尔提起的旧书,他都托人从海上找来。

一次次投其所好,一句句体贴入微,杜月笙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靠近了她的心。

感情这种事,从来敌不过日久生情。

孟小冬不再是那个高傲孤傲的舞台女神,而是那个在杜府后院中偶尔倚窗读书、静静听雨的孟小姐。

她开始信任他、依赖他,甚至会为他挑选香囊,缝补衣角。

1940年代末,上海风云突变,杜月笙不得不南下香港。

他走前为她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在北京购下一座四合院,位于东四轿子胡同。

这座院子极其讲究,门前影壁墙砖雕精致,回廊曲径幽深,假山鱼池一应俱全。

杜月笙死前,仍念念不忘此处,特意将其留给了儿子杜维善

遗产老宅

1991年的北京,在东城区东四轿子胡同的一条支巷里,一辆挂着外籍牌照的黑色轿车缓缓停下。

车门打开,一个中年男子走下车,手中紧握着一张旧照片,那是几十年前的北京四合院,还有父亲杜月笙的亲笔签名在背面。

他是杜维善,杜月笙最疼爱的儿子。

多年前远赴澳洲创业,如今已是事业有成、声名显赫的侨领。

此次回国,目的就是找回父亲当年在北京为孟小冬购置的四合院。

不过,当他真的走进那条窄巷,站在那座宅子门前时,心中那点仅存的浪漫想象,被现实一脚踩碎。

铁门锈迹斑斑,红砖灰瓦之间贴满了各式通知和小广告,院落里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小孩的嬉闹哭笑——这早已不是他记忆中那座安静典雅的四合院,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杂院”。

杜维善推门而入,迎面便撞上几个拎着菜篮子的老太太,听他口音不地道,还以为是哪位外国亲戚找错了地方。

几经解释,他终于说明来意:

“我叫杜维善,我的父亲是杜月笙,这座宅子,是他留给我的。”

几位居民面面相觑,紧接着便是几声爽朗而讥讽的笑声:

“这房子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你有产权证吗?”

他不信这是真的,试图与住户一一沟通解释,还拿出父亲当年的遗嘱复印件与购买记录,可换来的却是冷眼嘲弄。

有居民打断他的话:“你要是真有本事,让政府给你腾房去啊!”

而更多的人则根本懒得理他,转身进了屋,将门“砰”地一声关上。

一个下午,他在宅子里走了一圈,那些原本属于一个家庭的房间如今已被分割成二十多个小单元。

每家门前堆着杂物、晾着衣服,屋内烟火味弥漫,三代同堂、鸡犬相闻。

这还是他父亲亲手为情人打造的归处吗?这还是那个温婉婉如旧时月色的“孟府”吗?

他找到了当地街道办事处,希望能协调解决此事,可相关人员听闻后也是一摊手:“老杜先生,房子早年已被孟小冬弟弟转手出售,后又几经易手,如今产权归属极其复杂,这已不是一户人的问题,而是二十几户人家的问题。”

换句话说,要想收回这宅子,除非让每户人家都自愿搬迁,或是他出资赎回。

可价格一谈,杜维善当场愣住了。

每户住户开口就是三百、五百万的补偿金,加起来将近上亿元人民币。

有人甚至直白地说:“你要真是杜月笙的儿子,还差这几个钱?”

面对这样的情形,房子还能拿回来吗?

数百万的补偿

多番交涉未果,数百万补偿金的要价如同一道无法翻越的墙,堵死了他最后的希望。

他终于承认,父亲早已是旧时代了。

杜维善站了一会儿,低头将那张旧照片收进皮夹里,转身离去。

后来,一则消息在京剧圈内悄然传开——那座四合院被一个名叫“花映红”的女子高价买下了。

她不是商人,不是政客,而是一位痴迷京剧数十年的戏迷。

她自称是孟小冬的忠实崇拜者,几乎听遍了所有她留下的唱段,收藏了大量相关的剧照、唱片和文献资料。

这一次,她倾尽积蓄,只为还孟小冬一个“应有的归处”。

新主人到来后,没有急于居住,而是聘请专业团队,对四合院进行细致修缮。

灰瓦翻新,窗棂修补,屋内旧木地板用心打磨,连那些从前贴在墙上密密麻麻的小广告,也一一清除,恢复最初的古朴模样。

她还专门请工匠仿照民国时期的摆设,重现孟小冬居所原貌:屏风后是一张紫檀木书案,案上摆着戏服头冠,靠墙是一排旧书架,上面整齐地摆着几本《京剧人物志》《梨园春秋》。

更让戏迷们心动的是,花映红以私人名义,在宅内辟出一个小型展区,命名为“冬皇旧影”。

展区不大,却别具匠心,墙上挂着孟小冬各个时期的剧照,柜中陈列着她使用过的化妆盒、唱片、甚至还有一封她亲笔写给姚玉兰的信

起初,有人质疑花映红的动机,也有人说她不过是借机博眼球。

但时间久了,口碑却逐渐逆转。

人们发现她从不对外开放展区盈利,也未曾在媒体上大肆宣扬自己买下这栋故居的事。

一座院子,一束旧梦。

有人来过,有人守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北京   四合院   儿子   上海滩   青帮   戏迷   宅子   戏台   京剧   父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