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每天排便超1次易得心血管疾病,一天排便几次才正常?

阿姨王女士每次和广场舞的姐妹们聊天,总会有人自豪地说:“我一天能上三次厕所,肠子干净,肯定健康!”她一度以为,这样“畅快如意”是身体棒的标志。

直到一次例行体检,医生问起她的排便习惯,并提醒:“频繁排便,未必就是健康信号,尤其对中老年人而言,潜在风险不容小觑。”听得王女士一头雾水:排便不是越多越好吗?为什么说每天超过一次反而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或许很多人都没想过这个看似“小事”的日常习惯,可能和心脏健康息息相关。近期,北大医学部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排便频次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重要联系。

那么,排便多少算正常?咱们该怎么调整,才能护好心脑血管?今天这篇文章,带你一探究竟,其中第3点尤其容易被忽视,很多人都中招了。

排便次数与健康真的相关?多排就真等于更健康吗?

很多人以为,多排便等于肠道通畅、身体排毒好。然而,北大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团队在追踪近9万人的生活习惯时却发现,每天排便超过1次,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有相关性。你或许很惊讶,这不是反常识吗?

专家解释,正常成人的排便频率应为“每天1次”或“每两三天1次”皆可。而每天多次排便,反倒可能标志着肠道菌群失衡、炎症或激素水平波动等。更糟糕的是,长期这样,人体容易失去部分有益营养物质,增加心脑血管系统负担

北大医学部詹启敏教授团队指出,每日排便超过1次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每天1次的人高出约18.5%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也显示,消化功能波动与血压、血脂紊乱往往交织。短期内,可能不会觉得不适,但长期“超标”,一些被你忽略的症状其实正在积累!

坚持每天排便超过1次,身体会出现这3个变化

很多中老年朋友会说,“我排便多了,肚子没胀气,肯定是好现象。”但长期来看,这样的“通畅”背后,却隐含着一些健康隐患:

电解质与维生素流失,身体越排越虚

健康的肠道,会合理“回收”部分水分、钾、钙、镁等电解质。排便过于频繁,必然流失过多,导致乏力、腿抽筋、心跳不稳。医学数据显示,高频排便者钾离子水平下降约14.2%,间接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肠道炎症反复,免疫系统受损

频繁“跑厕所”也可能是肠功能紊乱的信号。反复刺激肠道黏膜,易致炎症,肠道屏障功能失效。实际追踪中,高频排便人群慢性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升高概率高达22.8%,而肠道炎症本身就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心脑血管压力加重,疾病风险悄悄升高

北大医学大数据分析确认,每天排便超过1次人群,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约18.5%

长期看,持续高排频率会打乱心血管自主神经调控机制,令血压波动加大,甚至促发中风、心绞痛等严重问题。最易忽视的是,不少高频排便者表面无症状,但血管实则“暗潮汹涌”。

怎么调整才健康?科学建议这样做,日常三招帮你稳住心血管

面对排便频率,不只是“求多”或“求少”,而是追求“适中有度”。

医生建议,不妨参考这样三个实操方法:

饮食纤维适量,重节奏不重数量

膳食纤维确实有助于“润肠通便”,每日推荐摄入约25克。但也要因人而异,不可贪多。多样化蔬菜、水果,多喝水,避免过度依赖粗粮粉、通便茶,尤其是肠胃本就偏敏感的人群。

固定排便时间,形成好习惯

建议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在10-15分钟后尝试排便,培养肠道的生物钟。避免随时“有便意就冲厕所”,而是形成规律、舒适的排便机制。过于频繁的排便也不要“放任自流”,而要查明原因

查漏补缺:出现三天以上频繁异常,及时就医

如果近期排便频率忽然增多,伴有腹痛、乏力、消瘦、血便、心悸等症状,务必及早前往医院消化科或心血管科排查。超半数“高排频”患者其实潜藏消化系统或代谢疾病,早诊早治最关键。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进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1卷

《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养生   心血管疾病   北大   肠道   健康   炎症   医学部   频繁   脑血管   膳食   频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