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抛出的“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消息,像颗重磅炸弹炸翻全球市场。
道琼斯工业指数单日暴跌878.82点,跌幅1.9%;纳斯达克更狂泻820.2点,跌幅达3.56%,标普500指数也下跌182.6点,整个场面和今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的黑暗时光如出一辙。
这场震荡早有伏笔,并非突然爆发。
10月8日,美国商务部率先出手,将多家中国企业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打响博弈第一枪。
仅隔一天,我国商务部就发布两则公告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市场监管总局同步对高通公司涉嫌垄断立案调查。
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再补一拳,宣布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四天内你来我往的较量十分激烈。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此次反制范围远超稀土,石墨、金刚石等超硬材料、锂电池及成熟制程半导体芯片均被纳入管控,直接掐住美国军工、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供应链命脉。
而美国市场的反应早已说明问题:消息公布前纳斯达克已跌2.5%,公布后恐慌加剧,七大科技巨头一夜蒸发7700亿美元,英伟达、AMD等芯片股跌幅居前,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飙升32%,显然投资者对贸易升级极度抗拒。
其实这种博弈背后是结构性矛盾的延续:美国本土制造业竞争力下滑,担忧全球地位受冲击;
中国经济升级必然向产业链高端迈进,难免与美国传统优势领域碰撞。
但从4月10日到10月10日,市场已连涨半年,估值虚高暗藏风险,这次回调更像是风险集中释放,把泡沫挤一挤未必是坏事。
市场震荡的背后,是中美两国经济基本面的鲜明对比,这也决定了博弈的后续走向。
美国当前的处境颇为微妙,9月美联储如期降息后,市场开始炒作“衰退预期”,但实际数据却透出“滞胀”苗头——经济没起来,通胀还压不住。
8月美国CPI同比增长2.9%,比7月的2.7%还高,环比0.4%的涨幅也超预期和前值;就业数据更难看,非农就业仅增2.2万,远低于7.5万的预期,失业率从4.2%升至4.3%。不过好在OPEC可能增产,油价大概率承压,短期内出现“大通胀”的风险不算高,但这种“胀而不增”的局面,让美国很难承受贸易战全面升级的代价。
反观中国,经济走势要明朗得多。面对房地产调整,政策应对比当年日本及时得多,积极财政政策与科技引领的产业升级双管齐下,GDP增长和投资数据仍有支撑。
7月中央提出的“反内卷”政策更值得关注,其核心是引导市场从价格战转向高质量发展,长远来看能推升温和通胀、改善资产预期,为经济注入中期动力。
眼下大家最关心的,是10月底到11月初的关键窗口期。10月31日韩国APEC会议召开,11月1日关税政策可能生效,这期间局势虽有不确定性,但不必过度悲观。
特朗普的激进姿态,更多是为谈判桌攒筹码,毕竟美国产业链根本经不起全面制裁。
加上全球央行都在走向降息,低利率时代回归将改善流动性,市场调整时间可能比上次更短。
短期来看,国债、黄金的避险属性会凸显,高股息资产也更抗跌。
不过这场博弈远没到终局,短期波动难免,但只要看清基本面和博弈本质,就能在震荡中找到方向。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