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赵恩 吴军林 报道
今年3月,飞鹤宣布启动12亿元生育补贴计划,其后伊利、君乐宝、贝因美等乳企也相继跟进,让孕期家庭羊毛薅到“手软”。与此同时,不乏质疑声音认为补贴诚意不够、活动水平差异明显。轰轰烈烈的补贴大战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盘算?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的实惠又有几分?
热闹的免费发奶粉
今年3月,飞鹤率先高调宣布启动12亿元生育补贴计划。从4月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者可获得不少于1500元的生育补贴。
根据彼时的活动介绍,该补贴包含1罐孕产妇奶粉及5罐婴幼儿奶粉,以及母乳喂养服务、产康指导、专家问诊及课程等多种孕产服务。
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通过申请补贴系统提交孕妇本人信息,包括实名认证手机号、身份证正反面及临产期B超单,注册审核通过后,即刻获得首次补贴券(1罐孕产妇奶粉+1罐婴幼儿奶粉),后续4罐奶粉需上传出生证明,同时确认本人真实使用后分4次领取。补贴券需到定点补贴站核销领取。
飞鹤称,该计划预计直接惠及超过80万新生儿家庭,展现出其在未来市场拓展中的巨大成长空间。
图片来源:飞鹤奶粉
伊利、君乐宝等企业也在4月份宣布入局,分别启动16亿元生育补贴计划,为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价值不少于1600元的生育补贴。
其中,伊利于4月正式实施补贴计划,君乐宝的补贴活动于5月正式实施。除物质补贴外,伊利还称会提供从孕期到孩子3岁的全周期服务,如孕期健康管理服务、定制化知识服务,以及母婴专家咨询服务等。
此外,贝因美也推出“首期孕育补贴计划”,蒙牛则推出“中国百万宝宝养育无忧普惠行动”。各品牌补贴以奶粉为核心,但产品和服务组合各有不同。
消费者:羊毛并不那么好薅
如今,补贴实施已近半年,活动形式也经历了多番演变,消费者则对各大品牌反馈不一。有网友晒图成功领取多家品牌奶粉,并分享领取经验,也有网友质疑,领取奶粉的过程并不像宣传中那样顺利。在社交平台搜索“XX品牌生育补贴难领”“避雷XX奶粉补贴”,针对不同品牌均有网友跟帖吐槽,少有未“中枪”者,理由不外乎配额有限、审核进度慢等。
社交平台网友对不同品牌的意见
“门店导购说活动名额有限,得买一罐才能参与活动,这是捆绑销售吗?”有网友称8月初申请了伊利的补贴,按照要求,提交信息后还需参加妈妈班,但平台一直显示没有妈妈班名额。后来加了工作人员微信,又被告知没有货,还有导购称要买一罐才能参与活动。
近日,该网友告诉记者,客服后来联系解释称没有捆绑销售,是很划算的大礼包,工作人员想推荐一下但表述有误会,后续会派专人跟进,“但我不想折腾了,也不差这一点奶粉。”
有网友告诉记者,孕期28周时就申请了伊利金领冠的活动,线下妈妈班参加了好几回,到37周了还没有领到。工作人员回应也是“没有配额”。
“当时办理说通过审核就可以去指定门店领取,去了门店告知没货。我办理都一个多月了,投诉电话也打不通。”有申请飞鹤生育补贴的网友告诉记者,由于一直领不到产品,她最后干脆发邮件要求对方删除了自己的申请信息。
还有网友告诉记者,自己去线下注册领取飞鹤的孕妇奶粉,等了一个多月才终于有货,但领取时却又碰到问题。“领取的时候,说我之前注册过飞鹤,就不能领取了,让我用新手机号去弄,我不能领个奶粉再弄个新手机号吧。”
还有网友反映,在领取贝因美奶粉补贴时使用了副卡的手机号,导致实名认证未通过,想要更换手机号重新领取时,却发现只有一次认证机会,线上线下均失去资格。“早知这样还不如不填信息。”其对海报新闻记者表示。
乳企的两难
生育补贴的领取门槛似乎折射出企业的两难: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大手笔补贴吸引消费者,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业绩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企业又不得不在补贴投入上持谨慎态度。
近年来,国内乳企面临消费需求疲软、库存压力增加等问题。以伊利为例,2024年,伊利交出一份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下滑的成绩单,营业收入1153.93亿元,同比下降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53亿元,同比减少18.94%。
图片来源:伊利2024年财报
伊利在2024年年报中提到,在行业供需方面,短期内,乳品消费规模较同期有所缩减,乳品市场处于阶段性的供给过剩。国内原料奶供应量增长超过需求量增长,导致供需不平衡,带动乳品零售价格下行。
同为乳企巨头的蒙牛,2024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0.1%至886.75亿元。老牌乳企光明乳业则营收同比下降8.33%至242.78亿元。
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下降了7.4%。有研究称,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由2021年超1700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超1400亿元,至2028年规模将不足1200亿元。
伴随着市场持续承压,为争夺有限的存量市场,头部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此之际推出价值上亿的生育补贴,既是响应国家号召的惠民之举,也是一本“生意经”,本质上可谓市场份额抢夺战。比如伊利就在其2025年中报内直言,公司此举是“助力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同步提升”。
近日,打响生育补贴“第一枪”的中国飞鹤正式在半年报中披露了补贴带来的影响。
2025年上半年,中国飞鹤实现营业收入91.5亿元,同比下降9.4%;实现净利润10.3亿元,同比下降46.0%。中国飞鹤称,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为保持货架产品的新鲜度及健康度,降低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渠道库存;以及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消费者提供生育补贴。
图片来源:中国飞鹤2025年半年报
一同入局的伊利则交出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17.77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00亿元,同比下降4.39%。
值得注意的是,尼尔森与星图第三方零研数据综合显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整体婴幼儿奶粉(含牛奶粉和羊奶粉)零售额市场份额达到18.1%,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3个百分点,跃居全国零售额市场份额第一。
这一变化是否与16亿补贴相关?伊利并未过多说明。
贝因美方面则增利不增收,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4.37%至13.5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68%至0.74亿元。
在日前披露的半年报中,贝因美并未提及补贴活动及其带来的影响,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该期办公费用618.2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8.03%。贝因美称主要系该期消费者礼品邮寄费用同比增加所致,疑似与补贴活动有关。
在人口出生率逐渐回暖、市场进入深度调整的关键节点,各大乳企能否乘势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体验,营造消费者享受优惠、企业健康发展、市场有序竞争的共赢格局?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