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股民目瞪口呆,格力电器,跌落神坛!

针对格力部分门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网上有人提出了质疑:

雷军会不会将“小米之家”改名“雷军之家”?

要知道,就股权来说,董明珠只是格力电器(000651.SZ)的职业经理人,但小米绝对是雷军的小米;就影响力来说,雷军的影响力早已经破圈,成为国人皆知的网红企业家,民营企业家的典范。

关于改名这事,DeepSeek是这样回答的:

第一,从战略意图角度来说,目的是为了品牌年轻化、加码布局健康赛道,探索渠道革命与新零售,同时优化流量成本;

第二,从个人IP绑定角度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存在信任背书和情感联结,但长期面临品牌延续和舆情隐患;

第三,从风险角度来说,改名并非是全部门店同步,这就导致品牌形象割裂,另外,新的招牌被吐槽“土味审美”,在审美层面存在争议。

在DeepSeek看来,格力此次更名是战略转型的激进尝试,短期内能快速获取流量和关注,但长期需要解决三个矛盾:个人IP与企业品牌的平衡、年轻人需求与传统形象的冲突、多元化野心与核心业务依赖的博弈。

我们认为,从“格力专卖店”到“格力舒享家”再到“格力董明珠店”、“董明珠健康家”,格力一直在寻求突破和转型品牌,格力是真着急了。

时间回到2013年底。

在央视颁奖礼的对话环节,雷军提出“小米5年内营业额超过格力电器”的赌约,董明珠则当场应战,并将赌注从1亿元加码至10亿元。

结果大家都知道,格力获得了这场赌注的胜利。

但是,在那之后,格力则遭遇危机。

业绩方面。2019年-2020年,格力电器净利润两连降,2024年也未回到2019年同期水平。

市值方面。2021年至2022年,格力电器遭遇腰斩,尽管此后有所回升,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2018年水平。也就是说,格力电器裹足不前,已经长达七年了。

尤其在造车这件事上,暴露了与小米之间的差距。

2021年8月,在经历了几年的掰扯后,银隆新能源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开启了造车之路。

与此同时,雷军也官宣造车,赌上所有声誉All in造车。

一开始的时候,无论是格力还是小米造车,资本市场都不看好,但是,雷军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

最新的数据是,小米SU7这款车的交付周期长达34周,也就是8个月时间。更可怕的是,小米目前的新增订单量仍高于实际交付,交付周期仍在拉长。考虑到小米YU7即将上市,小米汽车的成功已经毋庸置疑。

反观格力钛新能源,已经消失在大众视野很久了。

截至2025年1月22日,小米集团(01810.HK)的市值1.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格力电器的市值2300亿元。

尽管说,从2024年前三季报的净利润来看,小米仍不及格力电器,但是,资本市场不会无缘无故给高估值,巨大的是市值差已经说明了资本市场的态度,小米已经远远跑在了前面。

注意,如今的小米,正式杀入格力的腹地。

近日,小米的首款中央空调,已经开启盲定,即将正式上市,并且喊出了小米空调2025年进入中国第三的目标。

这样一来,格力面临的压力势必激增。

事实上,在空调领域,格力已经显现出了颓势。

在格力电器的2021年财报中,有这样一段话:

“根据《产业在线》2021年家用空调内销销量数据,格力空调以37.4%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连续27年领跑。”

但是,从2022年开始,这句话就消失了。

2024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空调”营收是779.6亿元,而美的集团(000333.SZ)该业务的收入是1015亿元,差距相当明显。

或许,无论是核心业务护城河的巩固,还是多元化业务的拓展,格力都应该向小米全面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电器   神坛   新能源   小米   资本市场   市值   净利润   目瞪口呆   股民   角度   空调   业务   品牌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