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是有限的,方案是无限的”
文|郭梦仪
编|王一粟
谁能想到,靠卖火锅食材起家的锅圈,竟然这么赚钱。
近期,锅圈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炸裂财报:营收利润双增,创上市以来最快增速;门店规模10400家,较去年同期净增740家,重回增长通道。
近几年,餐饮行业竞争步入白热化阶段,几乎所有从业者都切身感受到了生存压力,纷纷放缓扩张步伐。
锅圈食汇创始人杨明超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社区中央厨房”战略,并为公司定下五年目标:再开1万家店,且专注下沉市场的深度探索。
当大厂们还在一二线“卷”前置仓时,锅圈用14.9元的牛肉片、9.9元的速烹套餐,把下沉市场变成了自己的主场。
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开店速度,锅圈可以说“厨房界的蜜雪冰城”。而锅圈冲击第二个万店目标的底气,离不开食材工厂、冷链物流、信息化系统等供应链建设。
从"野蛮扩张"迈入"效率为王",依靠背后的供应链,出海已经在锅圈的“TO DO LIST”里。
这次的半年报,可谓是锅圈上市以来营收、利润最大幅度增长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锅圈食品营收32.4亿元,同比增长21.6%,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122.5%,毛利达7.17亿元,同比增长17.8%。
对于此次盈利的超预期,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本集团持续推动收入增长,叠加运营效率的稳步优化。”
从过往的全年表现来看,锅圈下半年的业绩往往优于上半年的表现。杨明超在业绩发布会透露,今年,锅圈首次在5-8月都实现盈利,抹平了淡季的波谷。
究其背后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通过过去四年发展烧烤产品矩阵,把业绩上的“坑”给抹平了。未来,烧烤产品和火锅产品的销售差距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从而使得淡、旺季将不再明显。
未来,锅圈会继续推出以“国民火锅”为定位的套餐计划,并加强调味料的渗透营销,来提高复购和频次。
在这一成绩背后,外卖大战的爆发或许在不经意间为锅圈的线上增长添了一把柴。
上半年,锅圈通过抖音、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外卖平台等多渠道触达消费者,实现线上订单与线下履约联动。
杨明超表示,锅圈一直在布局本地生活、即时零售以及数字媒体,加强和用户的联系以及内容种草。
随着线上线下的融合,锅圈构建起多触点、高复购的会员运营生态,也为锅圈提供了增量支撑。
数据显示,上半年,锅圈注册会员人数达5030万,同比增长62.8%;会员预付卡储值金额达5.9亿元,同比增长37.2%。
线下,锅圈门店数量再次回升,全国门店总数达10400家,较去年同期净增740家,其中无人零售门店超过2000家,新型乡镇门店净增270家。
对于此次半年报,锅圈相关负责人向商业数据派表示,上半年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自“蹲苗”(保守的发展策略)后,带来的老门店业绩增长。
杨明超在今年3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坦言,鉴于2023年开始整个消费环境和市场结构,以及外部形势的变化,锅圈在过去近2年并未怎么开店。
锅圈崛起之初,是在家火锅及烧烤食品供应商,之后售卖商品扩大到厨房全品类。
而锅圈的商业模式堪称“厨房界的蜜雪冰城”,是典型的轻资产加盟。公司可以将重点放在建设供应链和品牌推广上,而实体店主要靠加盟商完成扩张,建立了万店的商业帝国。
通过这样的商业模式,锅圈可以用比较少的渠道投入,赚取最高的利润,同时对食品的标准有更好的把控。
但这几年“居家涮火锅”早已成为过去,锅圈门店的客单价有下滑趋势。
杨明超说,一方面,2023年有相当一部分店处于不增长的状态;另一方面,客单价天然出现了下降,这是大环境使然。
从那时开始,锅圈开启“蹲苗计划”,采取了保守的发展策略,先稳住大盘,保持小增长,快速调结构。
虽放缓了门店扩张速度,但锅圈开始将重心转向——老店运营优化与乡镇下沉市场的深度探索。
下沉市场,可谓是锅圈的“舒适区”。
锅圈在下沉市场的策略,和城市门店商业模式有很大不同。
根据今年6月锅圈的资本市场日业务分享,乡镇主打的是“BC一体化”——不光直接卖给个人用户,也可以向周边商超、学校、饭店等B端小型客户供货。
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家还是在外面吃饭(尤其是火锅),都有可能是锅圈的用户。
和大家以往认为“下沉市场不缺乏食材”的固有印象不同,下沉市场的餐饮“痛点”其实十分明晰:供应链能力弱、流通环节基础设施不全、专业度不够、价格不透明。
锅圈就趁这个机会,打通了工厂到门店的全链路,打磨出来了“乡镇店型”。
杨明超进一步拆解了乡镇店模型:中国有近4万个乡镇,是由镇政府,多个村庄、集市构成的一个社会空间,乡镇集市是当地人吃喝的核心消费场所。
通过总结分析近几年的经营数据,杨明超发现,乡镇用户缺乏蛋白质、水果等含量丰富的产品,再结合小B端对品质稳定、价格透明产品的批发需求,最终确定新乡镇店要向店铺面积大、产品规格大、产品种类以肉类及雪糕酒饮为主等方向发展。
锅圈相关负责人对商业数据派表示,锅圈的乡镇店目前的营收能力已经和城市社区店基本持平。而据公开资料显示,以超化镇店为例,B端销售额已占去年总营收的20%以上。
锅圈能做好下沉市场,源于创始人的基因,也源于市场趋势。
乡镇地区此前餐饮零售市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2024年数据显示,三线以下城市预制菜渗透率虽不足25%,但家庭餐饮支出中“便捷化”需求占比却逐年攀升。
锅圈推出的14.9元/250g的高性价比牛肉片、9.9元的速烹套餐等产品,的确契合了下沉市场消费者“好而不贵”的价值追求。
作为河南周口人,杨明超是标准的“小镇做题家”,生长在下沉市场,也了解需求。一开始,杨明超看重的是餐饮B端市场。
2015年,杨明超从供应链着手布局这盘生意。然而,一番摸爬滚打之后,他发现光靠B端生意很难有真正起飞。于是,他打包了后端的资源,开始做冻品食材批发生意。
在餐饮B端打磨了供应链基础上,锅圈迈步走向零售。创立锅圈的第三年,锅圈食汇在郑州金水区福元路开出首家门店,从诞生之初便精准锚定下沉市场,正式入局餐饮零售赛道。直到2019年,锅圈才开始向一二线城市渗透。
而在蹲苗计划之后,杨明超又继续盯上了自己的大本营。杨明超在去年时就公开说过,锅圈布局下沉市场有两点,一是用户有痛点,二是市场广大。
锅圈可以帮总人口占80%的乡镇用户解决在家下厨“麻烦”的痛点。
面对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盒马、叮咚买菜和美团买菜也开始探索下沉路径。但三者主要布局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的门店数量、供应链适配度还有一定差距。
未来智库数据显示,早在去年,锅圈已覆盖三线及以下城市(含四线、五线及其他)门店占比合计超过51%,其中三线城市占比最高,达27.18%,而一线城市占比仅为3.98%。而随着今年上半年的开拓,三四线城市门店占比会更高。
对于开店计划,杨明超表示“上不封顶”,下半年会加速扩店,回到增长最快的时候。目前的目标是在四个不同的场景下同时开拓,包括农贸场景的肴肴领鲜,社区锅圈小厨,还有乡镇主打BC一体化、店仓一体化的新乡镇门店模型。
当然,这片蓝海并非坦途。
部分行业分析师指出,锅圈商业模式存在易被复制风险,尤其是加盟模式占主导,虽然助力其快速扩张,但随着门店数量逼近2万家,管理难度剧增。
若不能有效控制加盟商质量,可能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一等问题,影响品牌形象。黑猫投诉平台上,能看到用户对锅圈食品提出了多项投诉,主要包括产品中出现异物、缺斤少两、退款存在欺骗行为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但目前来看,下沉市场的消费心智,锅圈玩的比友商们都好了。
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纵观所有的连锁加盟模式,供应链都是核心中的核心,价值链中最高的一环。
年初时,杨明超宣布,下一个五年,锅圈门店总量要达到2万家。未来五年将瞄准县市区下沉市场新增1万家门店,以“性价比”策略实现门店数量与效率的再提升。
而锅圈冲击第二个万店的目标,离不开食材工厂、冷链物流、信息化系统等供应链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说,锅圈可以被看作“厨房界的蜜雪冰城”。
对比二者,蜜雪冰城供应链优势在于强大的自产能力与高效配送网络,确保了产品品质稳定、成本可控,能快速响应全球数万家门店需求;
锅圈则凭借“单品单厂”模式与数字化中央仓,在食材品类丰富度、性价比、对下沉市场配送时效上具备竞争力。
直至目前,锅圈拥有7个专业化食材生产厂——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工厂”、肉丸产品的“丸来丸去工厂”、火锅底料的“澄明工厂”、“广元澄明工厂”及“台江工厂”、水产类产品的“欢欢工厂”以及滑类产品的“逮虾记”。
今年,锅圈的产业链动作还在继续。
锅圈澄明食品10万吨级菌汤工厂已在四川广元正式投产,7月宣布投4.9亿元在海南儋州建设食品生产基地。随着更多自有工厂的建设,其“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也能巩固。
在供应商管理上,锅圈通过简化高效的供应链运营模式,从工厂直接到中央仓,再配送至零售门店,消除多余中间环节,从而优化了成本控制。
同时,锅圈还通过与仓储和物流供应商的合作,大多数订单实现了从中央仓到零售门店次日达配送。
同时,公司采用供应链数字化运营,从采购端到门店端的供需动态进行监控,为全国10400家门店的高效运转提供了稳定保障,从而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高效管理。
这种“单品单厂+供应商管理”的深度协同,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杨明超对锅圈产业布局的逻辑是如此解释的:锅圈都是一个产品卖全国,通过单品单厂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原材料品质把控、智能制造、产品稳定、食品安全。它带来了高性价比,可以把控原料、研发、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带来的效率。这样,运营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今年上半年,锅圈净利率为5.9%,和去年同期的3.2%相比增长了122.5%。杨明超也在采访中表示,目前锅圈的毛利结构,与零食、便利店等行业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区别。
杨明超认为,餐饮有“食材是有限的,方案是无限的”的特征,锅圈未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将来自食材的应用组合。
在这之后,锅圈的未来增长会在哪里?除了下沉市场以外,供应链出海已在杨明超的“TO DO LIST”里了。
杨明超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锅圈潜在的出海模式有四种:一是以商业模式出海,解决属地供应链问题;二是以产业园区出海,先建供应链、先做To B,再发展To C;三是直接在海外创立新品牌;最后一个则是靠并购。
据锅圈相关负责人向商业数据派介绍:目前,锅圈成立了两支团队,一支团队面对东南亚的越南、泰国、柬埔寨市场进行考察。另外一个是到欧洲市场,以Picard模型来探索欧洲版锅圈。“同时我们也在看中国在东南亚出海的一些餐饮品牌,探索采取投资并购的可能性。”
海外有诸多的华人聚居地,大家对“火锅”、“烧烤”等中国味道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锅圈通过“中国味道”加“区域化供应链”的模式,将业务延伸至东南亚等华人聚居区,以其对味道和供应链的成熟理解,很有希望打造出一场新的中国味觉风暴,并构建起中国食品供应链出海的新范式。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