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淬火成钢,说的都是一个人必须经过艰苦努力、生死磨难,才能淬钢成材、浴火重生,才能成功成仁、成龙成凤,成为国家棟梁、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邳州占城知青点就是一个大溶炉——一个淬练磨砺革命棟梁才的大溶炉。从这里走岀了大批专家学者,铸就了坚强的国家栋梁,飞出了人民的金色凤凰
走近邳州占城知青点大门,一路上遐想的金碧辉煌,抬头望确实不同凡响:两边方形塔柱组成的开放式大门,柱间军绿色椭圆型拱顶上,醒目地悬挂着两盏红色灯笼,穹顶高悬一颗闪闪发光的红星,照亮着那个火红的年代。方柱上大书“广阔天地练红心,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盈联,重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
占城知青点始建于一九六0年,先后有300名知青在这里生活锻炼。进门处便是手握镰刀的三人组雕象,生龙活虎,栩栩如生。一人手臂挥向前方,三人目光如注,注视着同一个方向,那就是今天人民的幸福安康、共和国展翅腾飞的诗和远方!
一排排全部青石砌成的平房,灰瓦覆顶,门窗窄小,空间逼仄,无声诉说当年的艰苦、艰辛、坚强!淬炼着知青们的精神、精美、精彩!煅造着他们的钢筋铁骨、形塑着他们的赤胆红心、积蓄着他们的无畏力量。
墙壁上一幅幅有些褪色的壁画,道岀了他们的春雷般心声,画出了远大抱负的宏图壮志、伟大理想:“安家落户到农村,改造山河书豪情”,“服从祖国需要,接受人民选择”,“自已动手,丰衣足食”!豪迈的语言,远大的眼光、顽强的决心,钢铁的意志,让他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炯炯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无畏光芒;自信的脸庞泛着老区人民的革命荣耀,博大的胸怀,更装有如屋墙标语所言《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房间里留下的稻草把,墙脚存放的播种三腿木耩,现在说它是文物也不为过,正是它播种了革命的希望火种,播种了他们的理想和坚强。才成就了他们身上的三千繁华、丰富了胸中的五车书香。他们以青春作筆、岁月当墨,在金色的土地上写下热血诗行。他们挥别喧闹的城市,踏入乡村的泥泞,将汗水洒进土地,把理想种进原野。白天与烈日较劲,用稚嫩的肩膀扛起锄头;晚上,围坐灯下,以笑声驱散疲惫。他们教会乡村新的知识,乡村回馈他们坚韧的品挌。那些坚苦又滚烫的日子,早已凝成时代的丰碑,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我虔诚地漫步在院内短促窄小的青石路上,前后左右映入眼帘的虽是简陋的房舍,但那里面却盛满珍贵的宝藏。东部中间部位应该是知青的食堂,两蓬高大的锅灶烟囱,水漕碓磨、蒸笼大锅,是那样的熟悉又陌生……惟没看到桌凳饭桌,起码的礼堂,我猜想他们应是打饭后,再回到自已住屋去用餐的吧。起坐食宿,窘于一室,艰辛之困苦,可见一斑。
看到这里,我愰若来到陕北延安,看到了排排整齐的窑洞、鲁艺的课桌、抗大的礼堂……就是从那里走出了伟大的开国将帅、神州的英雄模范、杏壇的文学大师、艺苑的词曲画家,看到了人民的擎天玉柱、看到了共和国的雄才俊郎……
辉煌的夕阳红,篱上的牵牛花,壮美的磨菇嶺、碧绿的橡树林、樱桃园,又把我拽回到可親可愛的古镇占城;排排灰色的瓦舍,斑驳陆离的屋墙,古朴典雅的壁画,激荡人心的标语,再把我拽回金斧劈荆、银锄挥汗、可爱可敬、可圈可点、激情燃烧的占城知青点。请看,那300名知青大军,正雄纠纠、气昂昂阔步涌向红星照耀的大门,涌向社会,涌向工矿、涌向学校、涌向边疆……涌向组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这支队伍的洪流里,似乎看到了早已熟知的身影——春天里的邢燕子,原野中的董加耕、侯隽……他(她)们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面貌,改变祖国前程。忽然,一个更加熟悉的身影扑入眼帘——王立明,我的同村亲人,我的近房弟兄。他在这里经过三个春秋的艰苦磨炼,凤凰涅槃,一九七八年走出了知青点的大门,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学成归来,进入了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走上讲壇、执起教鞭,成了院校教授。教书育人、放声歌唱,又成了远近闻名的音乐家、歌唱家……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王立明——王建方、汤怀明、吴继敏、崔振江、張敏等,他们也淬火成金,正努力奋斗在工业、农业、科学教研战线上,为人民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取得了骄人的硕果。当然还有更多的英才,恕我孤陋寡闻,无法报告他们的大名和事绩,但他们同样都是无名英雄,都是时代精英、都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都登上了灿烂辉煌的英雄光荣榜。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