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当荷兰经济大臣主动拨通中国高层的电话时,外界一度以为安世半导体治理权之争终于要迎来转机。毕竟,从今年9月底以来,这场原本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纷争,正在迅速演变成一场牵动中欧经济、全球供应链的大风暴。
电话中荷方一边说着“希望找到对各方有利的方案”,一边却对归还治理权只字未提。说得客气,做得强硬,一副死不悔改的姿态,彻底把谈判推向了僵局。荷兰为何宁可面对供应链崩盘的风险,也不愿归还治理权?又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让这场风波愈演愈烈?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率先出招,出台了针对中国控股企业的“穿透规则”,将包括闻泰科技在内的多家中资企业纳入实体清单。第二天,荷兰政府就“心领神会”,迅速行动,动用了《物资供应法》,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
中方任命的CEO张学政被法院暂停职务,手中股份几乎被全部转交给第三方托管,仅象征性地保留一股。这不是正常的商业监管,而是一次赤裸裸的行政干预。更令人震惊的是,荷兰至今没有拿出任何实质证据,仅用一句“可能危及欧洲经济安全”就将中方扫地出门。

不仅如此,安世在中国的运营系统被全面停摆,员工工资被迫中止发放,供应链陷入混乱。这场所谓的“安全干预”,在欧洲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背后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更早之前,2024年底,美国就已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到了2025年6月,美国商务部官员更是亲赴荷兰,向荷方施压,要求撤换中方管理层。到了9月,美国新规一出台,荷兰便紧随其后,仿佛早已写好剧本,只等“开演”。

面对这场“政治接管”,中国并未坐视不管。10月中旬,中国商务部出台出口管制,限制安世中国子公司对关键芯片的出货。芯片出口一断,安世的全球供应链立刻陷入停摆边缘。
安世每年向欧洲出口超过500亿颗汽车芯片,欧洲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要靠它维持产能。一旦供货中断,欧洲车厂撑不过60天就可能面临减产甚至停工的局面。这种局势下,欧洲多家行业组织和媒体开始发声,警告荷兰此举是“危险的政治赌博”,可能重塑整个中欧经贸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欧盟商会也罕见地表达强烈不满,称荷兰的行为是“地缘政治驱动下的现代经济强盗行径”。这些话虽然尖锐,却句句有据、有理。
安世事件背后,不只是中荷之间的经济摩擦,更是中美欧三方角力的缩影。荷兰在这场博弈中,不仅没有得利,反而越陷越深,里子面子都输得干干净净。
从商业角度看,安世近一半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且大部分产能集中在东莞等地的工厂。中国一旦掐断出货,荷兰总部就变成了一个空壳子。

安世中国宣布启动独立运营,闻泰科技也在加快本土化战略,这意味着荷兰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技术合作伙伴,未来想重新赢得中国市场的信任,几乎不可能。
欧洲车企已开始感受到寒意。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内部评估,相关芯片库存最多只能维持几周,一旦中方断供持续,整个制造链将陷入瘫痪。而更让人忧心的是,中国手中的王牌还远不止芯片。稀土资源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原材料,几乎全由中国供应。

如果芯片短缺叠加稀土断供,欧洲汽车行业将面临双重打击,60天之内或将迎来“停摆危机”。丰田高管曾直言:“中国如果下狠手,60天内足以让整个汽车产业链停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精确测算过的现实预警。
回过头看,荷兰并非首次对中国“下黑手”。四十多年前,荷兰曾向台湾出售潜艇,导致中荷外交关系降级多年才恢复。2024年,荷兰又配合美国阻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口光刻机,结果阿斯麦损失大客户,中国加快国产替代,荷兰反而受伤更重。

现在,安世事件再次上演类似剧本,只是这次,中国不再沉默。中国商务部、外交部双双表态,明确要求荷方立即纠正错误、恢复中方治理结构。这不是谈判条件,而是底线。荷兰经济大臣打来电话,看似主动沟通,实则只是重复“寻找对各方有利的方案”,毫无诚意,更不提归还治理权。
安世中国的系统依旧瘫痪,员工讨薪无门,合作企业受阻。中方企业的合法权益被公然侵犯,这是无法接受的。与此同时,欧洲媒体也开始反思,一个连合法商业收购都能被行政命令推翻的国家,还能吸引国际投资吗?

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是稳定与规则。荷兰这次“说一套做一套”的表演,彻底将自己的信誉砸碎。投资者看到的不再是GDP数字,而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未来谁还敢把项目交给一个随时可能“换主子”的国家?
从长远看,中国虽然短期内也承受压力,但通过这次事件,正加速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构建。荷兰砍断的,只是中国的一根藤,中国很快就能在原地扎根。而荷兰却连根拔起,失去了一个未来的技术支柱。这不是双输,而是单输。中国损失的是时间,荷兰损失的是未来。

现在距离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周时间。欧洲车企的库存正在被迅速消耗,真正的“倒计时”已经开始。荷兰用一通毫无诚意的电话试图掩盖强行接管的事实,却没想到自己早已被现实包围。
这场本不该爆发的风波,已经不再是嘴上功夫能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的每一天,市场都会给出答案。如果荷兰继续装糊涂不肯纠正错误,60天之后,真正的输家就会浮出水面。

安世事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交织下的必然冲突。中国已经亮明底线,荷兰若一意孤行,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正的输家,时间会很快揭晓。
信息来源:
[1]涉半导体企业,美国被爆施压荷兰更换中国CEO 环球时报
[2]环球时报社评:荷兰不要低估中方维护正当权益的决心与能力 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