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小石
编辑丨球球
瑞幸2025年Q3的成绩单看着挺亮眼,营收往上走了不少,用户数也破了1.1亿,但利润却没跟上节奏。
这事儿说起来不复杂,全是外卖战闹的。

作为每天离不开咖啡的打工人,我最有体会,以前下楼自提一杯9.9元的瑞幸是常态,现在打开外卖软件,5块多、7块多就能买到同款,还能送上楼,换谁都愿意多等几分钟。
瑞幸这波用户增长,说白了就是靠外卖平台的补贴堆起来的。
京东外卖曾推过“2杯9.9元”的活动,美团上部分单品5.9元就能拿下,淘宝闪购甚至有1.9元起的组合券。

这么低的价格,自然吸引了大量以前不怎么喝瑞幸的人尝试,单季新增4200万用户也就不奇怪了。
但问题在于,这些用户大多是冲着低价来的,平台补贴一停,他们会不会留下来,真不好说。
瑞幸其实也不想这么卷,可茶咖赛道的竞争实在太激烈。
上半年库迪靠着3.9元的低价,成了京东外卖首个单量破亿的品牌,直接抢了瑞幸不少生意。

蜜雪冰城、古茗这些品牌也跟着在外面卖平台砸补贴,瑞幸作为头部品牌,不跟着参与,市场份额就得被蚕食。
这不是瑞幸想不想卷的问题,是不卷就活不下去的生存选择题。
低价带来的流量红利,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压力。

瑞幸Q3的配送费花了快29亿,比去年同期多了两倍还多。
一杯外卖咖啡卖5块多,平台要抽成,还要付配送费,瑞幸能赚的钱少得可怜。
对比自提模式,外卖单不仅卖得便宜,还得额外承担这些成本,难怪自营门店的赚钱效率往下掉了不少。

更麻烦的是,为了配合外卖战和下沉市场扩张,瑞幸Q3又开了3000多家门店,总数快到3万家了。
在北京CBD这种核心区域,一公里范围内能找到8家瑞幸,门店密度高得吓人。
本来想着多开店能多揽客,没想到外卖把自提的客流分流了,现在自提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新开门店甚至要靠外卖订单撑场面。

这么高密度开店有点急了,尤其是下沉市场,外卖热一过,门店之间抢生意就尴尬了。
这波外卖战还打乱了瑞幸的私域布局,以前瑞幸靠小程序、企业微信群拉了不少忠实用户,小红书上还有人晒年消费过万的账单,这些“瑞门人”才是真正能长期复购的核心客群。
但现在大家打开外卖软件就能比价下单,没必要再加入门店社群领券。
我身边就有朋友,以前天天在瑞幸小程序下单,现在换着平台薅补贴,社群消息早就不看了。

如此看来,外卖战拉来的流量,反而稀释了瑞幸的私域价值。
面对利润下滑的压力,瑞幸终于开始调整策略了。
11月起,三大外卖平台的瑞幸价格基本回归9.9元,和自提价格差不多。

同时,瑞幸把高毛利的创新产品放在自提渠道,比如Q4推出的《疯狂动物城2》联名系列,不仅杯子和周边设计得有意思,味道也在线,不少人专门为了联名款去门店自提。
其实霸王茶姬早就这么做了,人家不跟着外卖低价卷,反而靠区域限定产品和文创提升品牌价值,小程序复购率一直很高。
瑞幸现在走的这条路,算是找对了方向。

自提模式本来就是瑞幸的核心优势,密集的门店、快速的出餐速度,这些都是外卖比不了的。
把高价值产品放在自提渠道,既能吸引忠实用户,又能保证利润,比单纯靠低价抢流量靠谱多了。
作为经常喝瑞幸的消费者,我觉得瑞幸最该守住的还是自提业务。
外卖可以作为补充渠道,但不能当成主力。

毕竟外卖平台的规则主动权不在瑞幸手里,抽成、补贴这些都是平台说了算,过度依赖外卖,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
而自提业务能掌握定价权,还能通过私域运营沉淀忠实用户,这才是能长久发展的根本。
瑞幸这波外卖战的经历,给所有新消费品牌提了个醒:低价补贴能换来短期流量,但换不来长期竞争力。

现在瑞幸已经开始回调战略,把重心放回自提和品牌创新上。
接下来就看它能不能守住自己的核心优势,把靠补贴拉来的用户,转化成愿意为品牌价值买单的忠实客群。
毕竟咖啡行业的竞争,最终拼的还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谁的价格更低。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