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渗透率仅15%,为何机构豪赌下一个十年?

9月10号罗永浩一条微博直接把西贝推上了风口,说自己吃西贝时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

这事儿没发酵几天,到9月15号西贝就发了道歉信,说要把中央厨房的加工工艺挪到门店现场做,还保证10月1号前全国门店都调整完。

本来想觉得预制菜就是偶尔应急吃的速食,后来发现现在这东西的争议已经快赶上中医、转基因了,聊起来要么吵得面红耳赤,要么直接不欢而散。

说实话,大家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是那种“花了现炒的钱,吃的却是提前做好的冻品”的落差。

尤其是西贝事件里有人说“给1岁孩子吃保质期2年的西兰花”,换谁心里都打鼓。

其实预制菜早有官方定义了,2024年3月的时候,市场监管总局等六个部门就出过通知,说预制菜是用农产品做原料,没加防腐剂,经过工业化加工的预包装菜,加热就能吃。

而且现在《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也过审了,马上要征求意见,到时候餐厅用不用预制菜、怎么用,都得明明白白说出来,这步倒是算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预制菜到底啥来头?

聊完消费者这边的闹心事儿,再看看资本市场,那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

9月15号那天,A股里的预制菜概念股突然就火了,得利斯一开盘就涨停,三江购物盘中也差点涨停,惠发食品、国联水产这些也跟着往上冲。

打开东方财富的评论区一看,股民吵得比消费者还凶。

除了正常的“看多”“看空”争论,还掺了不少道德批判,有人说“这么多人骂还涨,资本没良心”,也有人说“连西贝都用,说明市场大得很”。

老实讲,资本这波操作也能理解,他们看的不是眼前的舆论,是长远的行业行情,毕竟现在连锁餐饮都靠中央厨房降成本,预制菜的需求摆在那儿。

而且券商也都挺看好的,国联证券那边算过,到2030年预制菜市场能有六千多亿规模。

这十年每年都能涨不少;华鑫证券也说,现在咱们国家预制菜的渗透率才10%到15%,跟日本的70%、美国的60%比,还有近十年的成长期。

这么看,资本敢往里投钱,也不是瞎赌。

不过光有市场规模也不行,消费者的信任坎还没过去。

我之前也吃过一阵预制菜,袋装的红烧肉、蛋炒饭啥的,说实话最大的感受就是“便宜”,一人份也就6到15块,比自己买菜做饭贵不了多少,就算是几百块的佛跳墙礼盒,跟饭店比也划算。

但问题也在这儿,大部分预制菜都没说清楚用的啥调料、食材新鲜度咋样,家里做饭至少知道油是金龙鱼、酱油是海天,预制菜这儿就成了“糊涂账”。

之前还看过日本的预制菜发展,他们有《学校供餐法》管着,便利店的预制菜占比超60%,冷链物流也全,关键是啥信息都标得明明白白;美国早年也有过“标签之争”,后来靠规范标签赢回了消费者信任。

咱们现在的国标要是能把信息披露落实好,再加上冷链和工艺升级,比如有的企业用“三步炒制法”还原现炒口感,说不定能解决不少问题。

国标落地是关键,预制菜得先过“透明关”

其实预制菜的争议,说到底就是“需求”和“信任”没对上。

消费者想要安全、新鲜、不花冤枉钱,资本和企业看好工业化的效率和千亿市场,两边的诉求都没错,错在中间的“信息脱节”,企业没说清楚,消费者心里没底,自然就吵起来了。

现在广东、上海已经在试点了,要求预制菜必须标“预制菜”字样,还要写清楚原料投了多少。

要是全国都能这么干,再加上国标里的安全标准,大家至少知道自己吃的是啥。

毫无疑问,预制菜想长久发展,光靠便宜和资本推动不行,得先把“透明”做到位,不然就算短期股价涨得再高,消费者不买账,最后还是白搭。

这么看来,罗永浩和西贝的争执更像个导火索,把行业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接下来就看国标落地后的执行情况,还有企业能不能真的把消费者的顾虑当回事儿。

毕竟餐饮这行,口碑比啥都重要,预制菜要是能迈过“信任关”,说不定真能成下一个万亿赛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美食   机构   消费者   国标   资本   国联   企业   日本   美国   明明白白   说不定   说实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