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 之外,食客盼什么?—— 聊聊预制菜里的古今真味


说起金圣叹的 “三十三不亦快哉”,真是读一次便觉心头发暖 —— 这位老先生把生活里的细碎欢喜,都揉进了笔墨里。比如 “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又或是 “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寻常日子里的小确幸,却写得活色生香,让人读着就忍不住笑,觉得这人间烟火,原是这般可爱。


他笔下的 “快哉”,说到底是 “心意得偿” 的畅快。渴了有茶,冷了有火,久别归家能闻见故乡的声音,这些看似平常的事,藏着人对生活最本真的期待 —— 不图奢华,只盼实在。这份对 “本真” 的追求,从来不是古人独有的情怀,反倒像一条细细的线,牵着古今人的生活心意。古人盼雪夜围炉的真切暖意,盼归乡闻乡音的踏实安心;今人在餐桌前,盼的何尝不是一份 “真”?盼食材是新鲜的,盼烹饪是用心的,盼每一口都能尝出食物本有的味道,而非流水线加工的敷衍。这份对生活本真的执着,正是古今相通的底色。


就像咱去饭馆吃饭,图的不也是这份 “心意得偿” 吗?盼着点的鱼是新鲜现杀的,炒的菜是热锅现烹的,筷子夹起时还带着锅气,入口是踏踏实实的香味。这份期待,和金圣叹见着大雪、闻着乡音的欢喜,其实是一个道理 —— 不过是想在寻常日子里,寻一份不掺假的真切滋味。


可偏偏如今的餐桌,多了层 “预制菜” 的迷雾,就连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也绕不开这份对 “真” 的纠结。罗永浩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未必是预制菜本身有多不堪,更多是觉得 “付了盼新鲜的钱,却没得到盼新鲜的货”—— 就像满心盼着喝碗现熬的热汤,端上来的却是温过的速食汤,那份 “心意落空” 的别扭,和古人盼雪却见晴、盼归却遇阻的失落,简直如出一辙。而西贝急着辩解 “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要起诉,说到底也是怕坏了 “现做现吃” 的口碑,怕辜负了食客对 “真滋味” 的期待,这份想守住 “本真” 的心思,倒也和金圣叹笔下的生活态度有几分契合。

其实金圣叹若活到现在,怕是也会为这事儿笑叹几句。他写 “见人于城巷间,披葛担柴,歌吟而过”,觉得是快事,是因为那歌里有生活的真 —— 没有矫揉造作,全是日子该有的模样;咱食客盼着菜是现做的,也是盼着那菜里有饮食的真 —— 没有偷工减料,全是食物该有的香味。预制菜有预制菜的便捷,能解快节奏生活的燃眉之急;现做菜有现做菜的温度,能慰籍慢下来的味蕾。本无绝对的好坏,可若少了 “让食客知情” 的坦诚,就断了那份 “心意相通” 的桥梁 —— 毕竟,无论是金圣叹笔下 “雪夜饮酒见大雪” 的快哉,还是今人 “下馆子尝现做菜” 的期待,核心不过是 “明明白白,得偿所愿” 罢了。


若是餐馆能像金圣叹写文章般实在,把预制菜的事儿说清楚:哪道菜是现炒的,哪道菜是预制的,明明白白摆在菜单上,食客愿为便捷选预制,愿为滋味等现做,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那时候,吃饭时的心情,大抵也能多几分 “不亦快哉” 的舒坦,让古今相通的 “本真” 心意,在餐桌上好好安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美食   食客   古今   本真   心意   乡音   今人   新鲜   期待   笔下   餐桌   古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