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关于大米的热议,传言纷纷指向一种令人担忧的 “人造米”,据说成本低廉,甚至可能已悄然流入市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其中的真相。  自热米饭里的米,是 “假米”? 不少人在网上发出疑问:自热米饭里的米饭,是不是 “假大米”,甚至有人怀疑是塑料制成的。现在就为大家解惑,自热米饭里的米饭,的确和我们日常煮的大米有所不同。它多数属于挤压再制大米或挤压重组大米,简单来说,是以普通大米为原料,添加适量食品添加剂,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像挤压膨化让大米粉碎、加热、蒸煮,再切割成米粒形状,最后干燥、脱水,才成为我们在自热米饭中看到的样子。 这种米看起来有些 “异样”,没有天然大米从胚芽上脱落后形成的缺口,而且经过机器统一成型,干燥后呈多孔透明状,抛光后亮晶晶的,难怪有人觉得像塑料。但大家先别慌,关于它的安全性,专家们有话说。营养师顾中一提到,这种再制米在加工中确实会损失一部分 B 族维生素,不过普通大米在碾压成精制白米时,本身就会大量流失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精制米和再造米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自热米还有个小问题,它的 GI 值(血糖生成指数)比普通大米更高,数据显示分别为 95.4 和 89.5。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挤压过程破坏了淀粉分子间的氢键,让淀粉对消化酶更敏感。所以,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朋友,自热米可不是个好选择。另外,浙江大学营养学教授沈立荣指出,重组米原料里常见的单双甘油脂肪酸酯,作为一种乳化剂,虽能改善口感,广泛用于饼干、糕点等食物中,但可能会使人体脂肪酸含量升高,对血脂、血糖有一定影响。 不过大家也别太担心,虽然我国暂时没有再造米的国家标准,但地方和企业标准中,其配料里的辅料、食品添加剂都是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而且挤压工艺也已经十分成熟。只要从正规渠道购买,且在保质期内,自热米饭里的再造米食品,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真正要警惕的 3 种大米 自热米饭里的大米还不算可怕,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下面这几种大米,它们对健康的威胁可不容小觑。 镉大米:重金属的潜在危害 镉,作为一种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就像一个悄悄潜入的 “破坏者”。2017 年九江镉大米事件、2019 年温州查出镉超标大米、2020 年昭通市销毁来自益阳的有毒镉大米…… 这些事件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镉进入人体后,会干扰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导致钙、磷等有益物质被错误过滤,长期下去,可能引发骨质疏松。不仅如此,它还会对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但好在,国家对大米中的镉元素监管十分严格。以南京为例,2023 - 2024 年抽检了近 4000 批次大米,均未发现不合格产品。这说明在严格监管下,市场上的大米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大家不必过度恐慌。 陈化米:黄曲霉素的 “温床” 陈化米,就是储存时间较长的大米。大米在储存过程中,尤其是储存条件不佳时,极易被黄曲霉素污染。黄曲霉素堪称 “健康杀手”,它不仅毒性极强,还具有致癌性。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素的陈化米,肝癌风险会大大增加,而一次性大量摄入,甚至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危及生命。所以,大家在购买大米时,一定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选择新鲜的大米。
 香精米:小作坊的 “隐患” 香精米,通常出自一些小作坊或不良商家之手。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会添加香精,让大米闻起来更香。然而,这种香精很可能给人体带来危害。长期食用香精米,可能会对肝脏和肾脏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在购买大米时,千万别只被那诱人的香气迷惑,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质量保障的产品。 米长虫了,还能吃吗?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尤其是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中,打开米袋,可能会发现里面爬着一些小虫子。这些虫子从何而来?长了虫的大米还能吃吗?其实,米虫一开始是以虫卵的形式存在于大米内部的,肉眼根本看不见。当环境的湿度、温度适宜时,虫卵就会吸收大米中的营养,孵化成米虫。
 虽说米虫看起来让人膈应,但它并不会叮咬人体,也不会在人体内寄生。大家在淘米时,多淘洗几次,把虫子撇掉就行。而且烹饪时的高温,足以杀死大米中的虫卵,不会影响健康。 不过,很多人习惯把生虫的大米放在阳光下暴晒,其实这是个错误做法。米虫具有避光性,暴晒反而会让它们躲到米粒中间,还会加速繁殖。正确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冰箱冷冻法,米虫耐寒性差,生虫不严重时,把大米放入冷冻室 24 小时,就能杀灭所有米虫;二是利用花椒、大蒜或干海带驱虫,干海带吸水性强,能减少大米中的菌类,还能去除米虫,花椒和大蒜气味刺激,米虫受不了就会逃离。
 自热米饭里的大米并没有网络传言中那么可怕,符合标准的产品可以放心食用。但我们也要时刻警惕镉大米、陈化米和香精米,同时掌握正确处理生虫大米的方法,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饮食健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关于大米的奇奇怪怪的事呢?对于选购大米,你又有哪些小窍门?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