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29日,日军空袭上海闸北,商务印书馆及其附属的东方图书馆沦为重点目标。炸弹如雨点般落下,商务印书馆瞬间陷入火海,印刷厂、编译所等在大火中坍塌,珍贵设备和印刷版片毁于一旦。两天后,东方图书馆也未能逃过一劫,日本浪人潜入纵火,大火将其吞噬。
听闻东方图书馆被焚,一位老人心急如焚,不顾危险赶赴现场。眼前的惨状让他悲痛万分,宏伟的图书馆已成废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焦煳味,漫天飞舞的纸屑是被焚书籍的残骸。这里承载着老人的毕生心血,这位老人,正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建者张元济。
东方图书馆,这座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的文化宝库,藏书多达四十六万余册,其中不乏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善本古籍,以及珍贵的地方志、西洋古籍和各类学术期刊。这些藏书,是张元济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才搜集而来的。它们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知识的传承者。然而,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它们却被付之一炬,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张元济心中,东方图书馆不仅仅是一座藏书的建筑,更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是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所构筑的坚实堡垒。如今,这座堡垒在侵略者的暴行下轰然倒塌,他感到无比的自责与痛苦。
这场劫难,对于张元济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他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但张元济并没有被打倒,在悲痛之余,他心中燃起了一股更加强烈的信念:一定要重建商务印书馆,一定要让中华文化的火种继续燃烧下去。
他深知,侵略者妄图通过摧毁文化机构来磨灭中华民族的精神,但他们的阴谋永远不会得逞。只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还在,只要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还在,中华文化就将生生不息,传承万代。而张元济,也将用自己的余生,为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东方图书馆的悲剧,也成了他人生和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他在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张元济,这位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巨擘,一生波澜壮阔,功绩卓著。
1867年,他出生于广东名门望族,书香世家的熏陶,让他自幼便展露对知识的渴望。尽管成长中父亲早逝,家庭陷入困境,但他凭借自身努力,18岁在海盐考试中夺冠,随后又在嘉兴府试、杭州乡试、进京会试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甲午战败后,张元济投身维新变法。1897年,他创设“西学堂”(后改“通艺学堂”),开设图书馆,传播新思想,甚至光绪帝也常派人借书。1898年戊戌变法,他受光绪帝召见,呈上激进改革建议,变法失败后,他被革职,举家南迁上海。
1902年,张元济加盟商务印书馆,开启辉煌篇章。他改革期刊,广纳贤才,组织翻译世界名著,编纂出版《辞源》等大量工具书,整理出版善本古籍,建立东方图书馆。在他努力下,商务印书馆从简陋印刷厂发展为国内最大出版社,对中国教育、文化等事业影响深远。
1932年,日军战火摧毁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张元济痛心不已,但他迅速带领团队复业,恢复出版规模除了恢复商务印书馆的运营。张元济还自我委派了一项重要任务——他精心撰写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借历史上诸多仁人志士的故事,诠释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激励人们在国难当头时坚守民族气节,奋勇抗争。邹韬奋在狱中读到这本书后,深受感动,他致信张元济,称赞道:
“此间诸友(指七君子)身陷囹圄以来,个人利害非所计及,惟救国无罪与民族人格则不得不誓死力争。拜读大著《中华民族的人格》,实获我心。韬等始终坚持、生死不渝者,正为先生谆谆训诲者也。此书在国难危迫如今日,尤弥足珍贵。”
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将全面进攻的战火燃烧到了上海,刚刚恢复元气的商务印书馆不得不将其总管理处向后方转移,一迁长沙,二迁香港,三迁重庆,历经了千难万险。而张元济则留在上海,主持董事会的日常工作。他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蛰居生活,在这期间,他忍辱含垢,韬光养晦,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拒绝与日本人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元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张元济逝世,享年93岁。
张元济的一生,是为文化出版事业拼搏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与成就,永载史册,激励后人。
在关于张元济的书中,这本《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不得不提。这本书由叶宋曼瑛精心撰写,是一部深入剖析张元济人生轨迹与卓越贡献的重要著作。
作者广泛搜罗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与书信日记等。详尽记录张元济从名门出身接受传统教育,踏上科举路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投身戊戌变法失败后南下,先后任职南洋公学译书院与商务印书馆,在商务印书馆缔造辉煌,抗战时坚守气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全过程。尤其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细致呈现其改革期刊、广纳贤才、出版名著与古籍、建东方图书馆等举措,反映当时文化出版业发展态势。同时,书中大量引用张元济书信、日记、奏折等一手资料,提升可信度,让读者直观感受其思想情感与家国情怀。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在人物刻画上极为出彩。张元济极具远见卓识与创新精神,戊戌变法时敢提激进建议,主持机构时推动业务创新。他社会责任感强烈,认定文化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生为此奔波。书中诸多细节彰显其高尚人格,他公正无私,拒绝任人唯亲;尊重知识与人才,平等对待各阶层人士,与夏瑞芳的毕生合作便是例证。
这本书不仅是张元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写照。张元济的一生,以非凡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
当今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社会。知识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元济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代序出版感言
引言张元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早年在广东和浙江的生活
第二章初露头角的年轻京官
年轻的总理衙门章京
甲午战争和维新运动
张元济的角色
第三章张元济和百日维新
皇帝的召见
京师大学堂和铁路矿务总局
张元济最后关头的奏折
百日维新的失败
张元济对改革和改革家的评价
第四章士绅改革家和立宪主义者
张元济在南洋公学,1898—1902
1900年的“中国议会”和“自立会”起义
士绅阶层的和解
张元济与教育改革
张元济在浙江保路运动中的作用,1905—1910
张元济与立宪运动,1906—1911
改良主义的精英对辛亥革命的反应
第五章商务印书馆股东、经理和编译所所长
商务印书馆的起源
张元济早期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
与日本合作的神秘事实
商务教科书的成功
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学校
涵芬楼
早期商务的出版物
张元济的环球旅行,1910—1911
第六章新时代的旧学家
与中华书局竞争
1914年与日本的合作中止
紧缩和多种经营的时期
商务印书馆经理任内,1914—1920
1915年10月的机构改革
1920年张元济退居监理
1914—1920年商务的主要出版物
《四部丛刊》
1919年五四运动的挑战
张元济对1919年政治抗争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
商务杂志的革新
白话教科书、语音辞典和对国语的促进
对现代学术团体的支持
第七章商务印书馆监理
求访新贤
王云五的方针和张元济的态度
东方图书馆
张元济的新排字法
1925年商务印书馆又起工潮
商务印书馆工会和经济斗争
1926年张元济退休
第八章动荡年代
北伐与商务印书馆
张元济开始与国民政府疏远
日本访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
1932年日本轰炸商务
王云五重组公司
张元济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用
影印《四库全书》
张夫人之逝
救亡运动和张元济的作用
为青年提供古代道德课本
为受压迫人民发声,张元济的社会政治论文
第九章战争年代
全面战争和向西撤退
抗战时期的张元济
合众图书馆
太平洋战争与商务的厄运,1941年12月—1945年8月
日本人与上海商务印书馆
第十章从内战到新中国
1945—1949年的商务印书馆
张元济对政府和反内战抗争的态度
对经济形势的觉醒
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
与共产党新政府的合作
商务印书馆成为公私合营企业
最后的年月:版本研究和诗词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新旧交替时期两位学人的探讨
——从张元济、胡适往来信札谈起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