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日德联合断供高铁车轮,中国制造突破重围!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平常我们看“复兴号”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风驰电掣,那种速度与激情总让人心潮澎湃,但估计很少有人会低头去想,支撑着这几十吨重、几百米长的钢铁巨龙贴地飞行的,究竟是啥?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那几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铁疙瘩”——高铁车轮。

你可千万别小瞧这轮子,它里面的技术含量,丝毫不亚于高铁上任何一个高精尖部件,甚至可以说它就是高铁的“风火轮”,直接决定着几百名乘客的生命安全。

但在以前,各国为了钳制中国的发展,对高铁车轮技术严防死守,我国又是怎么突破技术封锁,让中国高铁享誉全球的呢?

中国高铁发展史

谈到中国高铁的发展史,咱们最初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说白了,就是先跟在老师傅后面学,当时世界高铁技术最牛的,当属德国和日本。

所以在本世纪初那几年,我们跟这些国家的企业展开了大量合作,希望能尽快把技术学到手,然而现实很快就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人家可以卖给你产品,甚至可以带着技术来你的地盘上合资建厂,但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那是绝对不可能倾囊相授。

特别是在高铁车轮这个领域,国外巨头们更是搞出了一个所谓的“三不原则”,即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交流参观。

这分明就是合手掀起技术铁幕!他们把车轮的制造工艺当成绝密,就是为了死死攥住这个能“卡脖子”的环节,永远让中国当学生,永远都离不开他。

而某些国外企业甚至摆明了“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也就是这种傲慢与偏见,深深刺痛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科研人员,也促使我们下定决心造出自己的高铁车轮。

小车轮大智慧

高铁车轮到底难在哪儿?咱们坐的高铁,一节车厢就重达五六十吨,整列车下来就是几百吨的庞然大物,这就意味着,每一对轮子都要长期承受十几吨的循环重压,还得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零上几十度的酷暑中,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飞奔。

这就要求车轮的材料必须既有极高的硬度来保证耐磨和长寿命,又要有超强的韧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防止任何一丝裂纹的出现。

要知道,1998年德国就发生过一起惨烈的列车事故,就是因为车轮上一个微小的疲劳裂纹,最终导致101人遇难,所以高铁轮子上的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是致命的。

面对这种严密的技术封锁和“给钱也买不来”的窘境,我们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干!

2008年由科技部和原铁道部牵头,“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高铁车轮的国产化攻关,被列为重中之重.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新中国最早生产火车车轮的企业——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肩上。

对于马钢来说,虽然有造普通火车轮的底子,但造高铁车轮,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无数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头扎进了这个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研发项目里。

他和团队成员们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他们能做的,就是把市面上能找到的进口车轮拿来进行反复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性能测试,像解剖麻雀一样,一点点摸索其中的奥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马钢团队终于取得了初步突破!他们研发的D1高速车轮成功装上了时速200至2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并顺利通过了64万公里的运行考核,性能表现优异

这第一步虽然迈得艰难,却极大地鼓舞了团队的士气,但这仅仅是开始,因为中国高铁提速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4年,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启动,对车轮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这次的研发进程顺利了许多,团队成员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上,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完成了新材料的研发和关键制造工艺的设计!

经权威机构检测,马钢自主研发的时速350公里D2材质车轮,综合性能甚至优于当时主流的进口产品,然而产品造出来了,接下来就要面对最严苛的实战检验,60万公里的装车考核。

为了全面测试车轮在不同气候和线路条件下的适应性,测试列车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从中原腹地的郑徐线,到冰天雪地的哈大线,车跑到哪儿,马钢团队就跟到哪儿。

他们不仅在夜间列车入库时对车轮进行细致检查,还定期进行超声波探伤,积累了海量的第一手关键数据,这些宝贵的数据,为后续的改进和完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终于在2017年1月,马钢的时速350公里高速车轮获得了中铁检验认证中心(CRCC)的认证,这标志着马钢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高速车轮商业化生产资质的企业。

从2008年立项到2017年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前后不到十年,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把高铁的“风火轮”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更令人扬眉吐气的是,我们的国产车轮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成功“出海”,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24年,由我国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铁路标准已达数百项,高铁领域的系统级国际标准,更是全部由我国主持制定,我们不仅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更能定义什么是世界一流的标准。

过去那些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的国外巨头,如今不得不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德国的一些车轮制造企业订单量因此受到了明显冲击,这种市场格局的逆转,正是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最好回报。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一锤一锤地敲出来,一行一行代码地写出来。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高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正的强大,源于自主创新。

那些曾经想用“断供”把我们困死的企图,最终都成了我们奋发图强的催化剂,让我们在技术封锁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科技大厦。

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和智慧!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5.07.12《骄傲!世界最快高铁车轮“马鞍山造”!》

海外网2024.08.23《复兴号“风火轮”研发记》

人民网2024.01.09《安徽马鞍山:让中国高铁“穿上”国产“跑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科技   重围   车轮   中国   技术   马鞍山   时速   列车   风火轮   团队   德国   国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