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基于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蒸馏酒技术始于元朝。
近期,一项考古实验给出了一个新推断: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或许已经喝过芋头蒸馏酒。
海昏侯刘贺墓酒具库曾出土一套内有芋头残留物的大型青铜器。青铜器由釜、甑和天锅三个部分组成,结构复杂严密。
由于器物具备了蒸馏酒器所需要的底锅、冷凝器、承露器、导流孔等结构,出土时就有人提出其可实现酒精的蒸馏提纯。
多年来,器物的蒸馏属性早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对于其使用方式、蒸馏对象仍有不同观点。
2024年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用黄铜材质1∶1仿制了这套器物,并在 12月12日举行蒸馏器考古实验。
研究人员以现代芋头为发酵原料,模拟其当年的使用场景,成功蒸馏出平均酒精浓度为22度的白酒。
专家认为,此次实验证明在西汉就已存在相对高超的蒸馏技术。结合出土场景推断,刘贺在当时就有条件享用20多度的芋头蒸馏酒了。
但,此次实验也留下了一些待解之谜:这件器物是一器专用的蒸馏酒器,还是一器多用的蒸馏器?刘贺究竟是它来蒸馏制作了花露、药物还是芋头酒?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倾向于蒸馏酒这一用途:“炼制水银通常选用陶釜或铁釜。蒸制花露的蒸馏器与蒸酒的蒸馏器尽管道理相似,但所需容积却小得多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若用于提纯花露、药物无疑属于大材小用。再加上出土的蒸馏器内有芋头等残留物,从原料角度将丹砂、花露、药物等用途基本排除。”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按照1∶2的比例复刻了海昏侯墓的蒸馏器,并进行模拟蒸馏酒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箅上蒸馏,还是釜中蒸馏,该装置均能够获得20度以上的蒸馏酒,且蒸馏效率均超过70%。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认为,海昏侯墓出土的这套可实现蒸馏酒的蒸馏器,将中国蒸馏酒的技术实现可能性提前至西汉。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赛时认为,这种用古人器物做实验得出的结论仍待进一步考证。中国酿酒起源的判断需要历史学界根据社会不同时代的生产力进行综合判断,而非仅靠现代化学实验分析。
来源 《环球美酒》杂志
本刊综合整理
视觉设计 陈思蓓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