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次延长稀土出口管制一年,看似放缓了动作,实则是在稳中加压。外界若以为这是退让,那就低估了稀土牌的杀伤力。

过去几个月,这张牌的震慑已经够让美国吃尽苦头。正因为这道卡脖子的“阀门”握在中国手里,美国才不得不重新坐上谈判桌。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放弃对华加征100%关税的计划,而中国则宣布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再延长一年。表面是“互释善意”,但实际上两边都在算账。美方是在止损,中国则是在延时博弈;一静一动,谁更主动,一目了然。
未来只要美方再搞“加税威胁”那一套,中国随时能再亮牌,一样能让对手心惊胆战。

这轮结果在中美媒体的报道中被普遍视为“符合外界预期”,核心目的就是在领导人会晤前营造一个可控、可续谈的氛围。为了让双方维持对话通道,北京与华盛顿都在刻意降低调门,释放出有限的合作信号。
尽管结果让市场松了口气,但要说中美贸易战从此迎来“转折点”,还为时过早。这场会谈更像是一场暂时止血,而非根本治愈。美国取消那所谓的100%关税,听起来像让步,实际上只是把一个不合理的威胁撤回原位。
更具体地说,特朗普政府此前曾扬言将于11月1日对华实施100%关税,把冲突推到三倍关税水平,并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这次收回成命,不过是把不该出现的筹码从桌上拿走。这种“回归常识”的动作,本就不值得夸耀。中国从头到尾坚持原则,从未因为美方的姿态而动摇。

会谈之后,美方口风明显变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10月26日对媒体说,这轮谈判建立了“非常成功的框架”,称其“建设性且影响深远”,还特意强调这为两国领导人的后续会晤奠定了基础。特朗普也在东盟峰会上释放信号,称有信心与中方达成“全面协议”。但熟悉美式外交的人都明白,这种表态往往更像是表演。真正的底线,永远藏在利益背后。
实际上,美国内部对谈判成果并非完全一致。部分国会议员和智库学者批评白宫“对中方让步过多”,担心在稀土、能源和农产品等领域失去更多谈判筹码;而美国农场主与出口商则普遍松了一口气,他们清楚,没有中国的采购,很多订单根本撑不到年底。这种内部分裂,正是中美经济实力消长的缩影。

谈判桌上的议题不止关税,根据《环球时报》和多家外媒的报道,这次会议内容相当广泛。从美方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到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及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一应俱全。中方代表总结得干脆:“美方立场强硬,但中国维护利益的态度同样坚定。”这句话看似平静,却带着分量,像是提前划好了边界。
可以说,这种表态背后反映出一种新的谈判节奏:不再是过去那种一味防守式的应对,而是在每个议题上都有所进退、有所谋划。中国开始以自身议程主导谈判节奏,这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的“主客对调”正在逐步成形。

更具体的利益交换也浮出水面:美方同意放弃关税威胁,中国则恢复大量采购美国大豆与农产品,以缓解美国农民的压力;双方还达成限制芬太尼前体化学品流入美国的初步共识;至于TikTok美国业务的归属问题,也进入了最后谈判阶段。足以看出,这背后是一场复杂的“现实互换”,中美都在彼此让出一点空间,但都没有松开底线。
总体来看,这轮会谈让中美关系短暂降温,但冲突的根子仍在。美国是被迫踩刹车,而中国是主动控速。前者怕乱局扩大,后者则在稳局中积蓄筹码。贸易战不会因为一场会谈就结束,但天平的重心,正在慢慢倾斜。主动权,已经不在那一头。

未来的关键在执行与信任,如果美方再次挑衅,中国的反制手段不会再仅限稀土,还可能延伸到关键技术、海运结算乃至金融体系层面。可以预见,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可谈、但不妥协”的阶段——对话是为了控制风险,而非退让立场。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