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北酒王,一般会联想到四个名字:金徽、伊力特、皇台、西凤,它们都曾经被誉为过“西北酒王”。
只是,这四个酒王分属四个不同的省区,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西北酒王”的头衔多少都有点难以让对手信服。
不过,要是把评判对象从白酒换成啤酒,那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3年的20年里,兰州黄河的“西北酒王”名号就是毫无争议的了。
巅峰时候,兰州黄河啤酒的市场份额占到了甘肃省的70%、青海省的80%,在陕西、新疆、宁夏也都有相当的渠道覆盖。
用兰州黄河啤酒厂老员工的话说,厂区门口经常都有货车排队等酒,卖得太快了,生产完全跟不上。
可惜,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货车排队等酒变成了生产线停工等订单,根据兰州黄河2025半年报,根本卖不动,销售额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
卖不掉当然就不敢生产,在工厂里,原本设计好的30万千升产能的生产线,上半年一共只下线了2.37万千升,相当于90%的生产线没法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黄河2024年就已经因为营收不足3亿被证监会退市警告,但根据行业人士预计,蓝州黄河截止目前的营收可能在1.7亿左右,还差1个多亿,而距离2025年12月31日的倒计时仅剩80天,“西北酒王”悬了。
关于兰州黄河啤酒为什么会走到退市边缘的地步,专家们归咎于两个原因,一是大股东们争夺控制权使得公司治理不稳,二是兰州黄河曾醉心于炒股,以至于错过了发展的时机。
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兰州黄河的缔造者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逐鹿中原”,“偏安一隅”它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只是他没想到,如今偏安都困难了,青岛、华润早就攻占了兰州黄河的大本营,而黄河啤酒如今在甘肃本省的市场份额都不到20%,更不用说西北了。
曾经有个电视剧叫理想之城,女主角叫苏筱,很短时间内就从一个普通的造价师连升N级到了集团总经济师的位置。
她之所以能爬这么快,剧中给出的一点主要原因是:她有一颗登顶的心。而兰州黄河,就是缺了这样一颗心。
把时间倒回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催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啤酒厂,据统计,全国有一千多个啤酒品牌。
兰州黄河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1983年,兰州黄河啤酒厂成立。
那个时候物资缺乏,啤酒厂只需要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产量,而兰州黄河在西北几个省区的啤酒厂产量提升中拔得了头筹。
自己产量大了,满足了本省需求后都还有剩余,而邻省又缺,于是,黄河啤酒就这样进入了青海、陕西的渠道,为之后成为“西北王”埋下了伏笔。
到了90年代,中国啤酒行业迎来了关键转折点,分税制的改革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各地不但不保护了,还敞开门欢迎外省企业来投资。
同时,国家鼓励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支持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以优化产业结构,一场啤酒行业的并购大潮由此展开。
其实,兰州黄河是当时的企业中机制走得比较靠前的,1993年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又有资金,只要勇敢走出大西北,就有逐鹿中原的机会。
历史数据显示,1997年的兰州黄河营收已有3.7亿,规模比同时期的重庆啤酒大多了,然而,兰州黄河却在跨出去上犹豫了,仅仅收购了两家本地啤酒厂之后就不动了。
兰州黄河不动,同行却都在动。
1997年,华润收购了四川绵阳亚太啤酒厂后开始布局全国,全国,当然也包括西北,包括甘肃。
定下全国布局战略的又岂止是华润,青岛啤酒在1997年-2001年的4年时间里,就在全国各地收购了36家啤酒厂,燕京啤酒、重庆啤酒也在同样的时间里开启了啤酒厂抢夺战。
抢啤酒厂的还不止是国产啤酒企业,百威、嘉士伯等外资品牌也都行动了起来,这场并购混战持续了很多年。
直到2013年,中国啤酒市场容量达到顶峰后开始下行,并购的脚步才慢了下来。
抢啤酒厂的目的很简单,啤酒有销售半径,抢到了哪里的啤酒厂,也就意味着渗入到了哪里的市场,而这关键的10多年,兰州黄河一直就躺在西北晒太阳。
等到青岛、华润打进甘肃市场时,它都还没醒过来,以为自己的城墙固若金汤,对手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己离去。
然而,对方来了没多久就落地生根了,等兰州黄河想要抵抗的时候,已经晚了,而再抬眼一看全国,地盘都划分好了,甘肃也是别人的地盘,如今青岛和华润合计占了超过80%的份额。
企业的战略是人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兰州黄河改制之后的实控人杨纪强家族打烂了兰州黄河的一手好牌。
有媒体甚至这么说,兰州黄河名义是上市公司,但曾经就是杨纪强家族的企业,9个董事会成员,除去3个独立董事,另外6个非独立董事中5个都是杨氏家族成员。
董事会变成了家庭会,也就能理解“偏安一隅”的战略定位了,曾经靠时代和运气打下的一方霸业,硬是靠实力弄丢了。
当然,如今杨氏家族已经退场,兰州黄河也迎来了新的实控人,为了挽救兰州黄河,实控人豪掷6000多万收购资产,兰州黄河要跨界卖果汁。
不过,专业人士对于新实控人的这个药方似乎并不看好,评价也是毫不留情:
“不会有大的作为!”
这几个字的字面意思大抵是,或许可以挽救兰州黄河退市,但果汁业务做不大。
能不能做大不好说,但目前来看,光是要挽救兰州黄河退市也有点悬。
收购的果汁公司2024年营收约5000万,要让兰州黄河凑够3亿,至少得翻倍。
只剩80天,兰州黄河能不能跨过这个坎儿,很快就会知道了。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