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打破美国垄断!中国组建全球卫星网,20多国争相合作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2024年9月24日,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托举着12颗卫星直冲云霄,吉利星座第六轨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航天发射,更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向世界交出的“全球通信覆盖”答卷。

但你之前或许想不到,这个仅用三年多就完成星座一期组网、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实时通信的项目,背后藏着怎样的破局逻辑?

又是什么样的企业,能在航天这个“烧钱又高危”的领域,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商业化之路?

先别急着惊叹项目推进的速度,我们要理清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全球已有成熟的地面基站、中高轨卫星,为何还要耗费心力建设低轨卫星星座?

答案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即便如今喜马拉雅山大本营都能接收到信号,但全球仍有30%的人口无法接入互联网,94%的区域是连基本互联网信号都覆盖不到的“信息死角”。

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远洋渔船上的船员想给家人报平安却搜不到信号,沙漠里的科考队收集到关键数据却无法传出,偏远山区的孩子想通过网课学习却频频断联。

在这些场景中,地面基站受地形限制难以抵达,中高轨卫星因距离过远导致通信延迟过高,无法满足实时通信需求,而低轨卫星恰好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

它们在距离地球300至2000千米的轨道运行,通信延迟仅20至50毫秒,链路损耗还更低,堪称专为解决“信息死角”量身定制的通信工具。

而打造出这个中国方案的,正是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其掌舵人王洋更是一位“航天圈的连续创业者”。

不少人可能会疑惑,航天项目往往需要举国之力支持,一家民营企业为何敢涉足这一领域?

这就不得不从王洋的经历说起,早年,他在华为深耕多年,有很扎实的技术管理功底,后来加入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参与的每一项航天任务都零差错完成。

正是这种零失败的积累,让他在2014年国家放开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产业的关键节点,毅然辞掉铁饭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

早期的“嘉定一号”卫星,便是他们的试金石,这不仅是中国首颗由民营企业独立研制的物联通信卫星,更突破性地将昂贵的宇航级元器件替换为车规级元器件,硬生生蹚出了一条“低成本、高可靠”的民营航天发展路径。

2018年,王洋与怀揣太空梦的李书福一拍即合,时空道宇正式成立,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聚焦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研发与建设。

要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就曾推出“铱星计划”,试图通过77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通信,最终却因成本过高、商业回报难以覆盖投入,无奈宣告失败。

而时空道宇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精准踩准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机遇。

从天时来看,如今航天技术愈发成熟,6G通信的市场需求又持续旺盛,为低轨卫星星座发展提供了绝佳土壤。

从地利来讲,公司背靠吉利生态,能将卫星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绑定,形成独特的应用场景优势。

从人和而言,团队中70%以上都是技术人员,人均拥有5个以上国家重点卫星型号的研发经验,正是这群技术信徒,硬生生把卫星从高精尖奢侈品,转变为能用又不贵的工业品。

有人或许会问:航天项目烧钱如流水,时空道宇是如何实现“自我造血”的?

这就要说到他们最核心的战略智慧,不搞“空中楼阁”式的技术研发,而是始终紧盯真实市场需求,当其他卫星公司还在纠结技术参数优化时,时空道宇已经率先将卫星通信技术装到了汽车上。

2023年,全球首款量产卫星通信乘用车极氪001FR问世,即便车子开到没有地面信号的偏远地区,依然能接打卫星电话、发送消息。

此后,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等品牌的多款车型都搭载了这项技术,在杭州亚运会期间,2000辆官方用车,正是依靠时空道宇的高精定位与卫星通信技术保障安全出行。

后续的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也延续了这套成熟方案,技术好不好,实战成果便是最好的证明。

成本控制更是时空道宇的杀手锏,卫星星座建设前期投入至少需要百亿元,单是发射成本,我国单次火箭发射费用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5至2倍。

面对这一难题,时空道宇反其道而行之,将汽车制造领域的量产基因引入卫星生产,在浙江台州的卫星超级工厂,通过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线布局,一年可生产500颗卫星,卫星生产成本直接降低45%。

在发射环节,他们还创新采用轨道面级部署模式,一次将多颗卫星送入同一轨道面,既提升了部署效率,又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还为后续的卫星测控管理提供了便利。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降本创新的模式,让时空道宇成为民营航天界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

如今的时空道宇,早已不满足于深耕国内市场,自2021年启动全球化战略以来,公司已与马来西亚、阿曼等2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

在能源、智慧港口、海洋渔业等领域落地了卫星商用服务,更难得的是,时空道宇并非单纯输出技术,而是将中国成熟的产业集群能力复制到海外,帮助当地搭建“天地一体化”通信生态,这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卫星生意范畴,更像是在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探路前行。

从中国航天一穷二白时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到后来“嫦娥”奔月、“祝融”落火的探月探火成就,再到如今民营公司自主建起全球卫星通信网……

我们能清晰看到一条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轨迹。

时空道宇的故事证明,在太空这个关乎未来的“新战场”上,中国企业不仅毫不示弱,还能凭借长期主义坚守与创新思维突破,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未来,当低轨卫星网络进一步普及,那些曾经的“信息死角”将被逐一点亮,而这背后,正是中国航天人对“星辰大海”最踏实、最坚定的奔赴,这样的中国方案,难道不值得我们满怀期待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科技   美国   中国   全球卫星   航天   时空   通信   星座   全球   轨道   死角   信号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