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吐槽:自家7岁的儿子因为身高超过1.4米,被景区拒绝享受儿童票优惠。帖子一出,引发了全网热议。
“明明还是个孩子,为什么因为长得高就被收全价?”“如果身高是标准,家长控制得了长多少吗?”
这场看似是围绕“一张票”的小争议,其实背后藏着人们对于公共服务人性化与公平性的思考。
目前国内的儿童票标准主要包括两大类:
:如很多地铁、公园、景区采取的是身高1.2米或1.4米以下免票或半价;
:不少航空公司(如中国国际航空)是按照2-12岁为儿童旅客,享受票价优惠。
这就出现了有趣也荒诞的一幕:一个12岁的孩子如果身高1.4米,依然能走儿童通道;而一个7岁“大高个”,却要被收全价。
为什么我们的公共系统,给“儿童”的定义还可以前后不一?
刻意选标准的人或许会说:“身高更容易现场判断。”工作人员一目了然,偏差也不会太大。
听起来有道理,但真的合理吗?
看一组数据:中国青少年平均身高正在逐年增长,城市孩子的发育普遍提前。过去“高出同龄标准”的是极个别,现在可能已经变成普遍现象。以身高界定儿童票,实际上是基于几十年前的观念标准。
而且,如果一个孩子因早熟、运动、遗传等因素,“长得快”、“长得高”,我们就以其身体天赋为代价,给他多收几十、上百元的门票,这公平吗?
我们定义儿童优惠票,不是因为他们“拍起来好看”,是因为他们本身是“未成年人”——心智、行为和经济能力仍需特殊保护。
换句话说,儿童票的本质,是综合判断基础上的年龄优惠。
年龄相对清晰、可控、标准化,也更能体现社会对儿童权利的系统性界定。
比如:
法律上,儿童指的是未满14周岁;
学校上,小学、初中划分完全以年龄为依据;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孩子发育节奏不同。有的孩子三年级就1.5米,有的孩子五年级还不到1.3米,长得快不应被惩罚,长得慢也不被特别优待。
按身高标准等于剥夺了部分儿童应有的权益,也在无意中间接鼓励了一种“卡标准”的行为——比如家长带着孩子绕儿童通道投机、刷脸混入。
我们不妨想一个问题:
儿童票是给“矮的人”优惠,还是给“未成年的孩子”权利保障?
有人会质疑说:“按年龄,怎么证明那你孩子几岁?总不能出门都带着出生证明吧。”
但现在:
绝大多数景区可以刷身份证购票;
家庭电子码、儿童出行卡、身份证小程序使用广泛;
很多公园、动物园已经开放“实名预约+核验入场”的机制。
我们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方法可以核实年龄。门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更新和制度统一的问题。
每个孩子的成长自有节奏,社会该如何做出回应?是坚持一刀切,还是更加以人为本地提供照顾?
这个问题,不仅关于票价,也关乎一个社会如何看待“成长中”的个体。以身高为圭臬,其实反映的是还停留在视觉判断上的粗放逻辑;以年龄为准绳,代表的是更具现代意识的一种儿童权益观。
在未来,我们应该呼吁更多公共服务提供统一标准的儿童票制度。毕竟,孩子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个个鲜活的、需要呵护的家庭。
有时候一个微小的改变,可能就能照亮无数人——
儿童票的公平,不是“能省下一点钱”这么简单,它是衡量一个公共空间是否真正接纳“孩子”存在的试金石。
我们不妨把逻辑换成这样:
✅ 是孩子,就应该享受孩子的权利。✅ 是孩子,就应该有属于儿童的友好方式对待。
也许,改变一扇小小的售票窗口逻辑,就能让更多家庭觉得:
这个社会,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是温柔的。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