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下旬,景德镇摊主李俊永因为一段1分37秒的视频爆红。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一句“鸡排不翻面,感情不翻面”让他成了全网的鸡排哥。两个月后的10月底,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婉拒”活动,主题只有一个:鸡排哥,求你别来我家。
从万人追捧到全网抵制,只用了两个月。这速度,快到让人来不及眨眼。互联网又完成了一次标准流程:捧神、造神、毁神。这一次,主角是个炸鸡排的。

咱们来捋一捋这事儿怎么就崩了。最开始,鸡排哥火得有道理。他用料足、不做预制菜,被质疑食用油的时候立马拿出检测报告。四点半后不接散客,因为那是学生放学时间,而且学生买鸡排还便宜1块钱。火了之后鸡排不涨价,接受采访时低调得很,还猛夸老婆。加上那些自带幽默感的金句:“希望你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你可以亏待自己,但不能亏待自己的胃”,这人设简直完美。
一个月内,抖音账号暴涨112.7万粉丝,连官媒都为他打Call。景德镇文旅连夜铺了500米的“鸡排大道”,排队4小时成了常态,甚至出现了代购,代购费20块,鸡排本身才6块。

流量来得有多猛,反噬就有多狠。
国庆期间,鸡排哥开始了“全国巡炸”。10月31日到南昌,视频里他向镜头挥手:“家人们,我到南京啦!现在马上去给大家腌制鸡排!”紧接着是音乐节舞台、全国巡演、门票排队。那个站在小摊前炸鸡排的憨厚大叔,穿上了正装,身边配了保安,现场出现了大量代排黄牛,代排费直接炒到299元。
有学生咬牙支付代排费后说“感觉被割了韭菜”,这段视频在抖音、微博单日转发量突破50万次。网友炸了锅:穿正装成了“装腔作势”,请保安维持秩序成了“摆架子”,开分店成了“割韭菜”。社交媒体上开始刷屏:“把小吃搞成顶流巡演的架势,真没必要。”
鸡排哥做错了什么?他不过是想把生意做大一点,别人有“巡剪”“巡演”,他搞个“巡炸”,逻辑上没毛病啊。有人想去现场看看那块出圈的炸鸡排,尝一口“网络热度的味道”,也是人之常情。

是,逻辑上没错。但互联网不讲逻辑,只讲情绪。当一个普通人被推到聚光灯下,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放大。你本来只是想把事情做得稳妥一点,请几个保安维持秩序,但在镜头里,这就成了“架子大”。你本来只是想多赚点钱,毕竟流量这玩意儿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在网友眼里,这就是“变味了”。
大家爱的不是鸡排哥这个人,而是那个符号。那个6块钱一块鸡排、学生还能便宜1块、四点半后不接散客的符号。那种“我在你身边炸鸡排,你只需要买一块6元鸡排就好”的感觉,给人的不仅是味觉,还有情绪价值。是一种“看吧,还有人在好好做小生意”的温暖感。

但现在呢?那6块的鸡排还在,但背后的秩序、排队、代购、流量追逐让人觉得陌生。网友要的是一个街头小摊,不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流量秀。
鸡排哥把这点搞混了,或者说,他身边的人把这点搞混了。流量这东西,能让一个普通人一夜爆红,也能让他瞬间跌落。它给你的不是机会,是考验。考验你能不能守住初心,能不能在所有人都劝你“趁热度赶紧赚一波”的时候,还能说一句“算了,我就安安静静炸我的鸡排”。
这套路我们见得太多了,大衣哥、拉面哥、晓华,哪个不是从万人追捧到门可罗雀?人们爱看一个普通人被捧上神坛的过程,也同样享受看他从高处跌落的瞬间。这不是残忍,这就是互联网的运行规律。
现在的局面是什么?线上流量一天比一天少,线下“全国巡炸”还在推进,但下一站都不敢公布。从街头小摊到全国巡演,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褪去了所有好感。如果继续选择大型商业流量操作,下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就不是鸡排,而是一个彻底的流量符号。

说实话,鸡排哥只是个炸鸡排的,突然被流量裹挟,身边一堆人告诉他“你火了,赶紧变现”,他能怎么办?谁都想过好日子,谁都想趁着热度多赚点钱。只是这个游戏的规则太残酷:你可以火,但你不能变。你一变,游戏就结束了。
流量是个照妖镜。它能照出人性,也能照出这个时代的底色。我们一边渴望看到普通人的逆袭,一边又容不下他们真的逆袭成功。
对于多数路人来说,能接纳的不是一个流量故事,而是一顿让人安心吃完还记得味道和人情味的鸡排。就这么简单。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