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乡愁,一口酥香!这枚月饼藏着浓浓的团圆意……

当街头巷尾飘起熟悉的酥香,中秋的脚步便伴着桂香悄然临近。中秋吃月饼从来不是简单的节令饮食,那一方圆圆的点心,藏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长情愫。

家人围坐,吃饼赏月,是吾心归处最好的承载,也是人月两圆的朴素寄托。今天,让我们跟着奉城拾光,品味这份藏在月饼里的团圆意。

色泽金黄的月饼刚揭开炉门

香气便迫不及待地漫出厂房

老顾客忍不住凑上前

“老味道,交关香!”

唇齿间的香气瞬间唤醒了味觉记忆

西坞街道康亭村的昇仟食品厂内

月饼的飘香

要从一段跨越百年的“寻味”故事说起

清末民初

奉化人王瑞远在上海创办呢绒绸缎商行,每当中秋佳节,时常惦念家乡的苔菜味月饼。于是,妻子反复调试,“乡愁饼”由此成为家族手艺的开端。

四十年代

王瑞远妻子把制饼的诀窍教给儿媳张金玲。婆媳俩支起小摊,增加一家人的收入。

六十年代

张金玲儿子王维昌在奉化尚桥松洋村里接过擀面杖,“乡愁饼”的香气“点燃”了村里的烟火气。

七十年代

王维昌儿子王乾松到奉化的食品厂当学徒精进手艺。学艺后,在大桥支起了小摊。

2004年

王乾松建起昇仟食品厂,让四代手艺从“街头小摊”走向“正规厂房”。

如今,作为“老宁波苔菜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乾松带着村民揉面做饼,手艺的薪火在时光里稳稳传递……

“做饼如做人,急不得,糙不得。”

在生产车间,王乾松的女儿王燕将父亲的这句话刻进心里。这里的月饼,每一道工序都藏着“较真”态度。

揉面时手臂要稳,“揉少了没筋道,揉过了发硬”,醒面时要让面粉与水分在静默中交融;

面皮要擀得薄而有筋骨,“多一分则厚,少一分则破”,全凭多年练就的“手感”把控;

入炉烘烤或下锅煎制,老师傅们不用温度计,只凭眼睛看、鼻子闻:看饼皮从乳白变成金黄,闻香气从清淡变得醇厚;

“听到炉里‘滋滋’的声响变缓,就知道火候到了。”

不催、不赶

让每一份原料

都在最合适的节奏里舒展

……

守得住传统的根

也容得下新鲜的尝试

百年手艺从未停下“生长”的脚步

“我们主打百果、黑芝麻、椒盐、苔菜四种苏式月饼,其中咸香味的苔菜最受欢迎。”王乾松笑着说。

江龙/摄

“西坞是鱼米之乡,万亩良田产出的‘坞米’那么好,能不能让它和月饼搭个伴?”这个念头,在王燕心里盘桓了许久。

父女俩带着团队钻进厨房,用当地优质稻米磨成细粉,按独家比例调配打发,既要让饼皮保持透亮的质感,又要留住稻米最本真的甜。

“我们调整了十几次米浆浓度,才找到最合适的配方。”王燕说。如今,这款充满新意的“米月饼”成了“热销款”。

这两年,厂里还建起糕点技艺工坊。孩子们围着木案学揉面、包饼,小手沾满面粉。王燕看着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中秋前夕,昇仟食品厂的订单堆成了小山,王乾松带着家人和工人穿梭在生产线旁,为即将到来的中秋紧张备货。

“从7月中旬就进入备货期,中秋前夕将迎来高峰,日产量预计能达到2吨。”王乾松笑道,车间里的老师傅们已经做好了“连轴转”的准备。

车间另一头,王乾松的儿子王栋正跟着老师傅学控火。三代人围着月饼忙碌,就像百年前丁阿月带着儿媳做饼那样。

时光在饼香中流转

而“团圆”的期盼

早已融进“牵挂饼”的每一寸肌理

如今,昇仟的“牵挂饼”卖到了宁波、舟山、杭州,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港澳台和新加坡。

“这是家里的味道,是中秋的味道。”老顾客们喜欢一次买走几十筒,仔细包好寄给外地的儿女,将故乡的牵挂送往远方。

夜色渐浓

月光洒满西坞的街巷

月饼的香气顺着晚风飘向远方

家人围坐,月光正好

也许这便是

“人月两圆,吾心归处”

最动人的模样

酥皮簌簌落 酥香传百年

一块苔菜月饼的家族匠心

往期精选:

奉化这片粉黛花海渐入佳境

国庆假期将进入最佳观赏期

一起来打卡吧!

记者 丨 郑连乔 王层裕 王巧玲 何腾涛 王红雨 邬怡灵

制图 丨梅静

一审丨王艺璇 赵赢 二审丨严梓宁

终审丨卓春光 周吉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美食   乡愁   月饼   团圆   奉化   手艺   中秋   食品厂   香气   人月   老师傅   小摊   家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