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毕业“三件套”让家长苦不堪言,孩子发文哭诉:没钱就别生
高考结束,本是孩子们迈向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可如今“毕业三件套”却成了许多家庭的负担,甚至引发了亲子之间的矛盾。
照片来自网络
桂林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无奈发帖,自家孩子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大概率只能上民办本科,光是学费就已经让家庭倍感压力。可孩子却在这时提出暑假计划:买电脑、买手机、考驾照、出去旅游,粗略一算,竟要花费两万多。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家长满心崩溃,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
照片来自网络
无独有偶,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女生精心列出包含苹果手机和化妆品的万元购物单,满心期待能得到父母支持,却遭到拒绝。委屈之下,她上网哭诉:“查完分才知道家里一万块都拿不出”。令人咋舌的是,这样的小作文竟引发不少同学赞同,评论区里,“生是欲,养是德,托举才是恩”这类观点获得高赞 。孩子们似乎觉得,父母仅做到养育还不够,不能给予物质上的“托举”就是失职。
照片来自网络
再看如今的高考毕业季,考场外家长高调送上现金花束,朋友圈里新款苹果全家桶和海外旅游定位频繁刷屏,短视频中更是将医美项目包装成“大学新生大礼包”。所谓的“刚需消费”,在商家的精心策划与同龄人激烈攀比中,逐渐演变成奢侈内卷。
那些喊着“没钱别生我”的孩子,真的是毫无感恩之心的白眼狼吗?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孩子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许多正常的消费需求被父母以学业为由拒绝。高考一结束,长期压抑的欲望瞬间爆发,形成“报复性补偿”心理。而家长出于补偿心理,满足孩子部分要求,又在无形中引发了攀比,使得“毕业套餐”价格水涨船高 。
照片来自网络
另一方面,有些家长习惯“苦情教育”,总把“为你付出多少”挂在嘴边,孩子花钱时便充满负罪感。长期积累,一旦情绪爆发,“没钱就别生我”便脱口而出。
照片来自网络
父母对孩子的“兜底与托举”,绝非只是物质层面的满足。真正的托举,是要教会孩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辨别真实价值,懂得体察他人付出背后的深沉爱意 。真正的恩情,不是用金钱衡量,而是源于相互尊重、理解与清晰的情感表达。
在这个关键的人生节点,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成长,绝非靠物质堆砌。而孩子们也需多些理解与感恩,体会父母的不易,共同跨越这道成长的门槛 。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