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海归间谍论”惹众怒:偏见比间谍更可怕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抛出惊人言论:“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她声称无法辨别海归群体中的“间谍”,因此选择只在国内高校培养人才。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数据显示,我国累计留学人员已超656万,2024年回国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0%,近八成海归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平均月薪达1.5万元,成为推动科技、教育、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董明珠的言论将这一群体与“间谍”直接挂钩,既无事实依据,也与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背道而驰。多家媒体批评其言论“背离常识”“充满偏见”,甚至涉嫌违反《就业促进法》的公平就业原则。


董明珠的“间谍论”,本质上是一种“标签化暴力”。


第一,这是对海归群体的污名化。钱学森、两弹一星功臣、华为阿里等企业的核心人才中,海归贡献不可忽视。


若按董明珠的逻辑,这些推动中国进步的精英岂不都成了“间谍”? 更讽刺的是,格力一面排斥海归,一面将产品卖向190多个国家,若真怕“间谍”,为何不直接闭关锁国?


第二,这是企业管理的懒惰与傲慢。防范风险应靠科学机制,而非“一刀切”。


正如网友所说:“怕饭菜有毒,难道要绝食?”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背景调查、保密协议等技术手段平衡安全与开放。


董明珠的言论,暴露了格力在人才管理上的制度短板,更折射出某些企业家“以权代法”的思维惯性。


第三,这是对开放精神的背叛。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是常态。董明珠的“闭门造车论”,与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来、走出去”的国策相悖。


若所有企业效仿,中国如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如何参与全球竞争? 更何况,真正的间谍不会因身份标签而暴露,偏见反而会让真正的风险隐匿更深。



董明珠的言论,伤害的不仅是海归群体,更是全社会对开放、包容价值观的信任。企业家可以有个性,但不能以偏见撕裂社会共识;企业可以重安全,但不能因恐惧放弃进步。


历史早已证明:锁国换不来安全,排外赢不了尊重。与其用“间谍论”制造对立,不如用制度筑起防火墙,用胸怀拥抱天下才。


你怎么看?你身边的海归,是“间谍”还是“实干家”?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偏见   间谍   海归   舆论哗然   众怒   中国   企业家   群体   言论   人才   科技   企业   董明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