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整理2025年一季度核心城市楼市数据时,发现一组耐人寻味的现象:一线城市1000万以上豪宅成交中,联排、叠拼等低密产品占比飙升至42%,同比上涨15个百分点;

反观30层以上的高端高层住宅,成交占比却同比下降18%,更有35%的买家是从高层豪宅直接换房而来。
这大半年接触的高净值客户里,十有七八都在咨询“要不要搬离高层”。
按理说高层视野好、配套成熟,为何有钱人集体“用脚投票”?深入交流后我才发现,他们忍不了的是高层藏在光鲜背后的4大“硬伤”。
第一个硬伤是资产保值逻辑逆转,高层成了“增值洼地”。2025年楼市早已告别普涨,核心城市的结构性分化愈发明显。
我跟踪的北京朝阳CBD板块数据显示,2018年建成的高端高层小区,今年二手单价较去年下跌3%;而同一区域2015年建成的叠拼小区,单价反而上涨5%。
接触过一位深圳的客户李总,2020年花1800万买了福田某高层豪宅顶层,今年想置换时发现,同户型挂牌3个月无人问津,最终降价120万才成交。
反观他朋友2021年买的龙华叠拼,今年市场价已涨了200多万。
关键原因在于供应端,2025年一线城市低密住宅供应量仅占总房源5%,稀缺性凸显;而高层豪宅存量大,且新盘不断推出,稀释了增值空间。
第二个硬伤是社交场景缺失,高端圈层难以维系。高净值人群买房,早已不只是买居住空间,更是买社交入口。
杭州某高端低密社区的调研数据显示,业主活动参与率达68%,不少生意合作都在社区圈层中达成;而我走访的多个高层豪宅社区,业主活动参与率不足20%。
做建材生意的王哥,之前住杭州钱江新城某38层高层,住了5年连对门邻居都不认识。
去年换了城西的叠拼后,仅半年就通过社区茶会、亲子活动认识了10多位同行和潜在客户,还谈成了一笔300万的订单。
他直言:“高层像个垂直公寓,大家进了电梯就低头看手机,哪有圈层交流的机会?”
第三个硬伤是隐性健康风险,高楼层并非“净土”。很多人觉得高层空气好、噪音小,实则藏着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瑞士伯尔尼大学2025年更新的研究数据显示,30层以上住户的静脉血栓发病率,比10层以下住户高23%,长期久坐加电梯出行减少了运动量是主因。
我认识的广州某医院心内科医生张姐,去年就因为这个问题搬离了29层的家。
更关键的是应急风险,去年冬天上海某高层小区发生火灾,22楼的住户因电梯停用、楼梯间浓烟弥漫,被困近1小时才获救。
我表哥是消防员,他透露:“30层以上火灾,黄金救援时间比低层缩短40%,就算配备了先进设备,救援难度也呈几何级增长。”
第四个硬伤是物业老化加速,维护成本攀升。高层住宅的“电梯依赖症”在物业老化后会集中爆发。
2025年上海住建部门的数据显示,房龄超15年的高层小区,电梯故障率同比上升25%,不少小区因维修基金缺口陷入“坏了修不起”的困境。
北京丰台某2008年建成的高层豪宅,今年就因电梯频繁故障引发业主维权,每部电梯大修需20万,3部电梯的费用让业主们争执不休。
反观低密社区,不仅电梯数量少、维护成本低,而且2025年中央200亿城市更新资金重点倾斜,低密社区的改造增值潜力更被市场看好。
有钱人集体搬离高层,本质上是楼市消费从“面子需求”转向“里子需求”的缩影。
2025年35-64岁改善型购房群体占比已升至46.3%,他们更看重资产保值、生活品质和圈层价值,而高层豪宅在这些维度的短板愈发明显。
当然这并非说高层一无是处,对于刚需群体而言,核心地段的高层仍是性价比之选。
但对于追求长期价值的高净值人群来说,远离高层的“硬伤”,选择低密住宅,早已不是单纯的居住升级,而是一场关乎资产和生活质量的理性决策。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