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黔北,教育暖流涌动。11月17日至18日,遵义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研讨会暨第十七次特殊教育教研活动在习水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来自全市特殊教育战线的90名代表齐聚一堂,聚焦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学习障碍儿童教育服务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和课堂实践,为推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精英汇聚:多维视角共绘特教蓝图
本次活动的参与主体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与代表性。参会者不仅包括市、县两级教体行政部门的特殊教育专干、教研员,更汇聚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省级融合教育实验校(园)负责人以及习水县学习障碍儿童教育服务试点校校长。这种“行政+教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参与结构,确保了研讨既立足政策高度,又扎根教学一线。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与会者通过专题报告、工作汇报、课堂观摩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这种多元主体的深度互动,打破了以往单一领域研讨的局限,实现了政策导向、学术前沿与实践经验的有机融合,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多维度支撑。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研讨都紧扣“数字化”这一时代命题。从专家报告到课堂展示,信息技术赋能特殊教育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彰显了遵义特殊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专业引领:理论实践双轮驱动
活动特邀陕西师范大学特教部部长王庭照教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主任任登峰教授进行专题分享。两位专家的报告既注重理论高度,又突出实践指导,为参会者带来了前沿理念与实操方法。

王庭照教授在《学习障碍(困难)学生的定义与特征、研究前沿及区域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设想》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学习障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并提出了构建区域教育支持体系的具体路径。其阐述的教育干预策略,为一线教师识别和帮助学习障碍儿童提供了科学依据。

任登峰教授则聚焦技术赋能,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报告中,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特殊教育的局限。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个性化教学、评估反馈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清晰路线图。

这种“理论引领+实践指导”的培训模式,有效解决了特殊教育工作者长期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实现了专业知识向教学能力的有效转化。
实践创新:课堂革命彰显技术魅力
活动的实践环节尤为亮眼。赤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唐小玲老师执教的《忆江南》和习水县特殊教育学校刘文润老师展示的《神奇的“魔法”》两节智慧课堂示范课,生动展现了数字化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唐小玲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互动白板等技术手段,将古诗词教学转化为多感官体验过程,帮助学习学生突破文字理解障碍。刘文润老师则利用动画演示、虚拟实验等数字化工具,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示范课后的研讨环节,专家与教师们围绕技术应用的适切性、有效性展开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数字化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要基于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展示—研讨—优化”的闭环模式,为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外,遵义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习水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务川自治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工作汇报,系统展示了各地在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教育服务方面的探索成果。这些来自基层的实践智慧,与专家理论指导相互印证,共同构筑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遵义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搭建了特殊教育理念交流、经验分享、技术探讨的优质平台,有效更新了参会人员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对学习障碍儿童教育服务的认知水平,促进了教学方法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创新。下一步,遵义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推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特约通讯员 李念兴 周登刚
贵州教育报记者 周朝义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