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胡子长过腰?如今为啥全剃光!三大原因揭秘

咱们现在走大街上瞧瞧,留长胡子的老爷们儿可真不多见,可您翻翻古画,从秦始皇到康熙爷,哪个不是一把大胡子?《五杂俎》里写着呢,崔琰胡子四尺长,谢灵运的胡子能垂到地上,关公那把胡子更是成了忠义的象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祖宗把胡子看得很重,达尔文说过,胡子就像雄狮的鬃毛,既显威风又能护身,古代打仗时,浓密的胡子还真能缓冲拳头力道,科学家做过实验,有毛的皮子比光板皮子能多吸收16%的冲击力。

您知道吗?“胡子”这词儿是从“胡人”来的,唐朝那会儿,北方少数民族毛发旺盛,中原人就管他们叫“胡子”,后来这词儿就指胡须了,古人给胡子分得可细了,上唇的叫“髭”,两颊的叫“髯”,下巴的叫“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还有种刑罚叫“耐”,就是把犯人的胡子鬓角都剃光,《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胡子在当时可是奇耻大辱,秦代法律明文规定,丈夫家暴妻子要受“耐”刑。

汉朝人选官要看胡子,《汉旧仪》记载,选谒者要挑“美须眉大音”的,关公那把着名的美髯,还得用纱锦囊护着,曹操送过他一个锦囊,汉献帝还特意让他当殿展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到了魏晋时期,风气变了,贵族子弟时兴“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把脸刮得干干净净再抹粉擦胭脂,《颜氏家训》里没少批评这种风气,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跟风,张华就留着长胡子,还专门做了个袋子装胡子。

唐朝人又重视起胡子来,唐太宗留着一把虬髯,唐玄宗也有“虬髯天子”的美称,传奇小说里的虬髯客,就因为一把好胡子得了这个名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街上已经有专门修剪胡子的刀镊工,《清明上河图》里就画着理发师傅给客人修面的场景,大文豪苏轼为了显得年轻,还用药材染胡子,有个笑话,说个老官让妻妾拔白胡子,妻子专拔黑的,小妾专拔白的,结果没几天下巴就秃了。

元明清三朝,有身份的人还是爱留胡子,元朝宰相史天泽把白胡子染黑,明首辅张居正的胡子长到腹部,天天用铅梳打理,清朝虽然要求剃发,但胡子可以留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到了近代,情况就变了,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成风,新式理发店遍地开花,汪曾祺写过,老剃头铺子都改成了奶油色装修的大玻璃镜子理发店。

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让人们格外注意卫生。胡子离口鼻近,容易藏病毒,剃胡子的人就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士兵要戴防毒面具,留胡子影响密封性,军队里就开始刮胡子,再加上一次性剃须刀片问世,刮胡子更方便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国那会儿,流行过德皇威廉二世的“牛角胡”,袁世凯、黎元洪都留过,后来时兴日本传来的“卫生胡”,老百姓管它叫“仁丹胡”,再后来,连这种小胡子也不时兴了。

如今咱们天天刮胡子,电动剃须刀几分钟就搞定。工地上的老师傅说:“留胡子干活不得劲,吃饭还沾汤。”写字楼的白领觉得:“刮干净显得精神,见客户也得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倒是有些年轻人开始留点小胡子,觉得这样有个性,不过真要留关公那样的大胡子,地铁里准有人偷着拍照发朋友圈。

时代在变,审美在变,从“须眉浊物”到“面白无须”,这一把胡子倒映出千百年来中国男人形象的变迁,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历史   胡子   古人   原因   图片   网络   虬髯   时兴   皮子   小胡子   须眉   大胡子   孝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