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只说长江天险,却很少提到黄河天险?历史上吃过大亏!

在先秦到明清269次重大战役中,以长江作为防御主战场的占比高达37%,成功率极高,而黄河占比仅有11%,且失败率极高。

为什么一谈及“天险”,都默认“长江天险”,却很少提及“黄河天险”?

1.长江径流量高,黄河径流量低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6300公里,年径流量约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入海水量1/3以上。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长5464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

虽说是第一、第二,但黄河的径流量却仅有长江6%,而径流量和流速呈正向关系,长江中游平均流速2.5m/s,就算抛开河床问题不谈,战马一进入长江就会被冲倒。

一般而言,骑兵渡河时,河流的流速要低于1.8m/s,黄河很明显符合条件。

2.黄河频繁断流

黄河水本就不多,枯水期径流量仅有190立方米,约正常数值1/3,再加上黄河泥沙量巨多,自古就有“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的说法。

咱暂且不谈河水流速,枯水期的黄河,大量河道甚至降到了“小溪”级别,只要在淤泥上铺设一些固定的石头木板,稳定河床结构,大部队能轻而易举的穿越黄河。

更何况,黄河断流事件频频发生,两岸百姓早已司空见惯。

例如1972~1999年,期间约28年,结果黄河有22年断流,累计断流时长约1045天。

枯水期+断流的组合,试问这样的河流,如何敢被称为“天险”?

但长江不同,几乎没出现过断流事件,有2次记载还很模糊,不一定真实发生。

1342年,据《泰兴县志》和《草木子》记载,长江泰兴段断流,几天后恢复。

1954年,长江泰兴段断流2小时。

首先这两次长江断流事件,存在很大争议性,1342年的长江断流没被正史收录,1954年的长江断流,专家考察后认为,当年长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泰兴段同期水位不可能骤降,如果是真的,可能是地下窟窿突然塌陷等因素,跟长江本身径流量关系不大。

3.黄河频繁改道

河流的河道走向,本质是水沙输移平衡的自我调整,黄河在流经松散的黄土高原时,带走了大量泥沙,巅峰时期年均输沙量16亿吨,含沙量35kg/m³,是长江的70倍。

一方面是黄河泥沙较多,另一方面是黄河下游地形平坦,地质基底大多是松散沉积物。

但是长江不同,长江中下游两侧山脉众多,形成天然束水走廊,对河道的约束性较强。

据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黄河重大改道26次,平均每百年1.2次。

古代修建防御城池,所需消耗的人力物力极高,例如以长江为天险的荆州、襄阳、武汉、九江、镇江等。

正是因为修建城市代价太高,所以更看重河道的稳定性,黄河动不动改道,就如下图洪都拉斯这座桥一样,桥修好了,河跑了……

所以,频繁改道的黄河天险处更加少之又少。

4.黄河会结冰

气温低于-5℃时,河面开始结冰,例如黄河宁蒙河段,冰期4~5个月,冰层厚度0.4~1.2米。

黄河结冰意味着什么?用公元395年的参合陂之战举例。

慕容垂晚年(后燕)派8.6万军队北伐,结果被北魏拓跋珪截获信使,故意散布慕容垂死讯,导致后燕军队军心涣散,无力征战,打算往南回撤。

后燕军队计划用黄河天险来阻隔北魏追兵,当时河流还没结冰,后燕理所当然的认为没必要设防,北魏军队不可能跨过黄河。

结果寒潮来袭,气温突然降到-15℃,黄河河面一夜冰封,北魏拓跋珪很果断,丢弃重物,挑选2万精骑兵,每人携带3日干粮,通过冰面直接穿越黄河,将后燕军队击溃。

战后统计,后燕军队死亡人数约3万,被俘人数约4.5万,而北魏伤亡不足3000人!

其实古人早就研究过黄河,并且还测出了冰层承重数据。

据《魏书·天象志》记载,冰层厚度0.3米,人均负重≤80kg的轻骑兵可通过,冰层厚度0.5米,人均负重≤150kg的重骑兵可通过。

为了解决冰层防滑问题,古人将马蹄包裹住毛皮,并且后勤物资也能通过黄河冰层运输。

黄河拥有结冰期,这点就注定全线几乎没有天险可守。

总结一下,黄河径流量低,存在枯水期,泥沙多,容易改道,还有较长结冰期,所以很少有天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历史   天险   黄河   长江   大亏   古代   径流   冰层   泰兴   北魏   枯水期   泥沙   流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