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美芯中造”,EUV光刻机迅速落地,刘德音跑不掉了!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这事儿,得从2020年说起。那时候,美国政府开始收紧对芯片出口的管制,台积电在5月份就宣布要投120亿美元,在凤凰城附近盖一座5纳米工艺的工厂。主要是因为美国那边担心供应链太依赖台湾和亚洲其他地方,尤其是在地缘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台积电的董事长刘德音当时力推这个计划,尽管公司创始人张忠谋从头到尾都不看好。

张忠谋觉得美国缺半导体专业人才,产业链也不完整,成本还高得离谱,估计比台湾本土多出50%以上。但刘德音没听劝,坚持要干,因为台积电的大客户基本都来自美国,像苹果、英伟达这些巨头,订单占了公司收入的绝大部分。2020年9月,台积电正式停了对华为的芯片供应,这也让公司更依赖美方市场,没啥回旋余地。

建厂过程没那么顺利。2021年动工后,很快就碰到劳动力问题。美国当地工人对台积电的加班文化不适应,工会还闹过几次,抱怨工作强度太大,安全标准跟台湾不一样。台积电只好从台湾调人过去,2023年用了10架包机运设备和工程师,总共派了2400多名台湾员工带着家属去那边帮忙安装调试。工厂占地大,相当于几个足球场那么宽,第一阶段目标是月产2万片晶圆,但实际推进中延误了。原计划2024年投产,结果推到2025年上半年才开始小批量出货4纳米芯片。客户主要是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和英伟达的GPU,月产能慢慢爬到10万片左右。为了省水,当地干旱严重,台积电搞了个水循环系统,能回收90%的用水,但成本也跟着涨。

投资规模后来不断加码。2022年美国通过了芯片法案,给520亿美元补贴,台积电拿到了其中一部分,大概22亿美元。2024年4月,公司又宣布总投资升到650亿美元,包括第二座工厂,计划2028年上3纳米工艺,第三座瞄准2029年的2纳米。到了2025年3月,台积电再扔出1000亿美元的计划,要在美国建五个新厂,响应美国政府的进一步刺激政策。这笔钱一部分靠补贴,但大部分还是公司自掏腰包。运营起来后,成本果然高,美国劳动力贵,供应链得从亚洲拉货,物流费用占了大头。2025年上半年,工厂初期亏损1.5亿美元,得靠台湾总部补贴顶着。张忠谋在2025年的一次采访里还重申,美国芯片业要真正起来,至少得等到2030年,还得改移民政策吸全球人才。刘德音的决定看起来是保住了订单,但也让台积电的台湾基地产能短期内有点波动,因为设备和人手都往美国挪。

整个转移过程暴露了不少问题。设备不是新买的,而是从台湾总部拆走的,包括一些关键的EUV光刻机,这让岛内舆论炸锅,担心技术外流。工会抗议过,觉得这是在掏空本地实力。本地化培训也慢,美国员工学起来需要时间,第一批芯片交付推迟了几个月。2025年8月,台积电甚至考虑退还部分美国补贴,因为政策不确定性太大,怕将来有变数。地缘因素也添乱,供应链中断风险高,台积电的股价在2025年上半年波动过几次。总的来说,刘德音主导的这个扩张,虽然短期内稳住了美企客户,但长期看,风险不小,公司依赖美国市场的程度更深了。

中国这边,对“美芯中造”的模式一直不买账,就是不接受美国设计的芯片在中国加工再出口那种套路,转而砸钱搞自主研发。EUV光刻机是高端芯片制造的瓶颈设备,以前全靠荷兰ASML垄断供应。中国企业从2023年开始加大马力,上海微电子带头,用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技术搞国产版。2025年3月,第一台样机在华为的东莞工厂测试,跑了24小时压力试验,设计上简化了光源模块,进口部件依赖降了不少。第三季度进入试生产,目标是验证3纳米节点的部分指标,国产化率冲到50%。国家大基金三期投了资金,核心零件像光学镜片和真空系统都逐步本地化。

进展速度快得超出预期。2025年9月,上海微电子在工业博览会上亮出参数,显示分辨率和层叠精度已经接近商用水平,能支持7纳米以下工艺的初步验证。这直接打破了外部封锁,华为和中芯国际这些企业开始小规模试用。相比ASML的机器,国产版成本低一些,维护也方便,不用担心禁运。2025年下半年,第二代样机优化了能量效率,激光功率稳定在250瓦以上,产量能跟上小批量需求。整个产业链拉动效应明显,带动了上游材料供应商的发展,像光刻胶和掩膜版的生产线也跟上节奏。

这项技术落地对全球格局影响大。中国芯片自给率在2025年预计升到30%以上,尤其在AI和5G领域。以前依赖进口的局面变了,现在能独立搞定部分高端节点。上海微电子的团队规模扩到上千人,合作单位包括中科院和几家大学,研发周期缩短到两年内出成果。试生产阶段,设备在无尘车间跑了几个月,缺陷率控制在5%以内,基本满足商用入门要求。未来计划是2026年推向市场,覆盖更多企业用户。

台积电美国工厂投产后,全球供应链开始调整。中国EUV的突破直接挑战了美国的本土化努力,让技术封锁的效果打折。刘德音退休后,在2024年11月回了美国,搞了个工业政策智库,研究全球市场动态,但外界没停下对他的质疑。他推动的设备和人才转移,被视为加速技术扩散的关键一步,公司面临成本压力和竞争加剧。2025年11月,台积电股价受影响小跌,分析师指出,美国工厂的回报期可能拉长到10年。刘德音的角色没法回避,决策带来的后果还在发酵。

更深层看,这事儿反映了芯片行业的权力转移。美国想把制造拉回本土,但执行起来磕磕绊绊,补贴虽多,实际效率不高。中国则靠政策和资金堆出自主路径,EUV落地就是例子。台积电夹在中间,刘德音的赌注下得重,现在看来,短期订单稳了,但长远风险大了。全球玩家都得重新站队,供应链不再是单向依赖。未来几年,技术壁垒会继续破,竞争更激烈,谁能先掌握核心设备,谁就占上风。刘德音的退休没让他脱身,历史责任在那摆着,跑不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科技   光刻   美国   台湾   芯片   纳米   工厂   中国   设备   华为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