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死了,民众放鞭炮狂欢,撒切尔夫人为何让英国人如此痛恨?

2013年4月8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享年87岁。她走了以后,有人悼念,有人却在街头放鞭炮、开香槟庆祝。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执政时间还特别长,但她的政策和风格,把英国社会撕裂成了两半:有人觉得她是救国英雄,有人觉得她就是个灾难制造机。

了解了撒切尔夫人当首相的11年干了些什么,也就不难明白为啥她让那么多英国人恨得牙痒痒。

撒切尔夫人:救经济还是毁生活

撒切尔夫人原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1925年10月13日出生。她是个杂货商的闺女,靠自己考上牛津大学,后来还当了化学家。

1959年她进入英国议会,1979年当上首相,一直干到1990年,整整11年。她是英国第一个女首相,也是20世纪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之一。

但她这11年,干的事可没让所有人都服气。

撒切尔夫人上台时,英国经济确实烂得不行。1970年代,通胀率一度飙到24%,失业率高得吓人,工会还老罢工,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

她觉得自己有招,搞了个“撒切尔主义”,核心就是让市场自己说话,政府少插手。

她相信,只要把经济放开,企业就能活起来,国家就能好起来。想法听着不错,但干起来,很多人受不了。

她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国企卖了。她觉得国企效率低,浪费钱,不如交给私人干。

于是,英国电信、英国燃气、英国航空这些大企业,全被她推向了市场。私有化确实给政府赚了不少钱,也让一些企业变得更灵活。

但问题来了,这些国企以前雇的员工不少,卖了以后,新老板为了赚钱,能省就省,大批工人直接被裁了。

尤其北方那些重工业区,比如煤矿和钢铁厂,关门的速度跟多米诺骨牌似的。1980年代初,英国煤矿工人从20多万砍到几万人,失业率直接上升。

那些矿工家庭,祖祖辈辈靠挖煤吃饭,突然没活干了,日子咋过?政府说这是“市场调整”,可对这些工人来说,就是天塌了。

撒切尔夫人觉得税太高会吓跑有钱人,影响投资,所以把高收入者的所得税砍了。

比如,最高税率从83%降到40%,听着是刺激经济,可普通人没啥感觉,反而觉得不公平。因为她在改税的同时加了增值税,也就是消费税,谁买东西都得交。

富人少交点税无所谓,他们有钱,可穷人本来就没几个子,还得多掏钱买东西,这日子不是更苦了吗?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拉大了。

1980年代,英国最富的10%人群收入涨了快一倍,最穷的10%却几乎没变。伦敦金融城穿西装革履的家伙们赚翻了,北方失业工人却连房租都交不起。

自力更生还是不管死活

为了压通胀,她还搞了紧缩货币政策,把利率提得很高。通胀是下来了,从20%多降到4%左右,可代价是经济衰退。

中小企业借不到钱,破产一堆,失业率1980年代初冲到300多万,占劳动人口的12%。仔细想想,一个镇子几千人没工作,商店关门,街上冷清,那种绝望是实打实的。

她的支持者说,这是“必须的阵痛”,经济得先坏才能好。可对那些丢了饭碗的人来说,这“阵痛”等于要命。

撒切尔夫人不光在经济上动刀子,社会福利也挨了她一顿剪。

她有个口号叫“没有免费的午餐”,觉得福利太多会让人懒,不如逼大家自己奋斗。这话听着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苦的是最底层的人。

她推了个“购买权”政策,让租公屋的人能便宜买房。1980年代,200多万户人家真买了房,成了中产阶级的支持者。

可这政策有漏洞:公屋卖了以后,政府没再多盖新房,结果住房越来越少。没买房的人怎么办?排队等公屋,等到花都谢了。后来房租涨上天,无家可归的人数1980年代翻了好几倍。

教育这方面,撒切尔夫人觉得政府花钱太多,得省着点,于是教育预算年年减。学校没钱修教室,买课本都费劲,老师工资低。

公立学校质量下滑,穷人家的孩子想靠教育翻身更难了。有钱人送孩子去私校,可普通家庭只能干瞪眼。

国民保健服务是英国人的骄傲。

但撒切尔夫人觉得它效率低,塞了点市场机制进去,比如让医院自己管账。她没直接砍经费,可改革后医院得“挣钱”,结果资源往赚钱的项目倾斜,穷人看病排队时间更长了。

1980年代末,NHS等候名单从60万涨到100万,老百姓看个病得等半年。

撒切尔夫人还跟工会杠上了。她觉得工会太强势,动不动罢工,拖经济后腿。于是她立法限制工会权力,比如要求罢工得投票,不能随便乱来。

1984-1985年的矿工大罢工是高潮,矿工们抗议煤矿关闭,罢工一年,最后还是输了。

政府赢了,可工人彻底恨上了她。那一年,矿工家庭靠救济过日子,社区散了架,这种仇不是一天两天能消的。

外交上,撒切尔夫人挺硬气,最出名的就是1982年马岛战争。阿根廷占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她二话不说派兵打回去,赢了。

这事让她在国内支持率飙升,很多人觉得她给英国争了气。

可她在欧洲问题上,跟欧洲一体化对着干,反对英国融入欧盟太深,觉得会丢主权。这让不少人觉得她固执,不合时宜。

去世后的狂欢:恨有多深

撒切尔夫人这11年,干的事让英国社会分成两拨人:捧她的和骂她的。

喜欢她的人主要是中产阶级和企业老板。他们觉得她救了英国经济,搞私有化让企业活了,减税让他们钱包鼓了,马岛战争还让英国扬眉吐气。

这些人眼里,她是“铁娘子”,够硬,够狠,英国缺不了她。

恨她的人更多是工人阶级、穷人和左派。北方工业区的工人恨她,因为煤矿关了,饭碗没了;穷人恨她,因为福利没了,日子更苦了;工会恨她,因为她把他们的权力踩没了。

1980年代,英国 Gini 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从0.25涨到0.34,社会不公赤裸裸的摆在眼前,谁能不气?

1990年,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党内选举中落败,随后辞去了首相一职。

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英国政府给她办了国葬,规格很高,女王也去了,这是丘吉尔之后第一个获此待遇的首相。可民间反应完全两样。

北方的布里斯托尔、格拉斯哥这些地方,有人聚会放鞭炮,开派对。利物浦一家酒吧甚至挂出横幅:“撒切尔死了,喝一杯庆祝!”

伦敦有人拉横幅“老巫婆终于死了”,北方城市有人烧她画像,还有首歌《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叮咚!女巫死了”)冲上音乐排行榜前十。

BBC都不敢播放这歌,怕惹事。

恨她的人为啥这么恨她?因为她的政策伤了太多人。北方的工业区到现在都没缓过来,当年失业的人后来不少成了“贫困代际传承”,孩子长大也穷。

伦敦金融业倒是起来了,可普通人觉得那是富人的游戏,跟自己没关系。她去世那天,有人庆祝,不是因为他们没良心,而是因为那11年的苦日子,太刻骨铭心了。

撒切尔的遗产:功过咋评?

撒切尔夫人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问题英国人到现在都没吵完。

支持者说,她把英国从1970年代的“欧洲病夫”拉回强国地位,经济数据也撑他们:1980年代末,GDP增长率回升到3%以上,通胀压住了。私有化让企业效率高了,伦敦金融城成了全球中心。

可反对者不买账。

他们说,经济增长是拿社会公平换的。300万失业人口,贫富差距拉大,社区解体,这些伤疤几十年都好不了。

北方城市像曼彻斯特、利物浦,到现在提起她还咬牙切齿。2010年代的英国统计显示,最穷的20%人群收入比1980年代还低,这账算谁头上?

撒切尔夫人“药方”太猛,救了经济,却把好多人生活整崩了。北方工人、穷人、工会这些人,恨她不是没理由的,她的政策等于踩着他们的日子往上爬。


参考资料:

1、被民众赶下台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含泪谈辞任首相 凤凰纪录片 2022-05-05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最不受欢迎的首相”通过战争翻盘 澎湃新闻 2016-07-14

3、“悍妇死了” 英国劳工聚集庆祝撒切尔夫人离世 中国新闻网 2013年04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标签:历史   撒切尔   首相   英国人   民众   夫人   英国   年代   经济   伦敦   穷人   工人   工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