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是凝固的社会史,每一件随葬品都是文明的密码,很能反映当时社会样貌和文化。
而商周贵族女性既身处礼制森严的等级社会,又在婚姻、宗教与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她们的墓葬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
商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个时期,神权和王权结合地十分紧密。
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女性将军妇好的故事,则表现出当时的女性贵族是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管理与军事征伐的。
而在妇好的墓葬里就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玉器,其中包括象征军权的青铜钺。
这也印证了《左传》中对于商代贵族女性地位的认可,她们可以主持祭祀、领兵作战,地位明显高于后世。
西周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宗法制度成为社会基石,此时的核心权力逐渐向男性集中,女性贵族被边缘化。
女性的墓葬里多以玉饰、骨器为主,反映出男主外女主内 的分工模式开始固化。
墓葬的特点也很有意思,晚商时期无论男女,墓葬均呈北向,这是因为古人将北方当做“幽都”,是灵魂归处。
但男性墓主多面朝东,象征日出与生命,女性则朝向随意,东向与西向并存。
这种差异在殷墟西区墓地更为明显。
男性高等级墓葬普遍设有象征守护的殉犬,但女性墓就极少,这就可以看出商代女性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和男性不同了。
商代女性墓葬中青铜器出土比例高于西周,玉器出土率高于男性,常见玉璧、玉璜等祭祀用器,这可能与巫祭仪式相关。
西周时期,女性玉器多以发饰为主,这时候女性开始打扮,出现女为悦己者容的现象。
相对于那些平民百姓来说,墓葬的东西则又有所不同。
考古工作者清理殷墟西区的平民墓群时发现,这里的墓葬普遍狭小,深度不足2米,随葬品多为粗陶制成的罐、盆等生活用器,极少出现青铜礼器或精美玉器。
但这些看似简陋的陪葬品,却是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随葬品更注重实用性,而男女差异也在这种实用性中呈现出微妙平衡。
例如殷墟西区女性墓葬随葬纺轮的比例比男性略高,可知商代 “男耕女织” 的分工已初步形成。
平民女性需承担纺织任务,但与贵族女性墓葬中象征身份的玉纺轮不同,平民纺轮材质粗糙,无装饰纹样,纯粹服务于生产。
男性墓葬中常见的石镰,则对应农业耕作与狩猎活动。
这种实用性还体现在陶器组合上。
平民男女墓葬普遍随葬陶罐,女性墓随葬双罐单鬲,男性墓多为单罐单鬲。
晚商至西周,平民需承担沉重的农业赋税,女性参与蚕事、织帛,也可能参与短途贸易。
很显然,贵族始终在强调等级,平民阶层的随葬品始终围绕生存,女性随葬纺轮不是因为礼制规定,而是她们确实需要带着生产工具劳作。
男性随葬农具,也因农耕是全家口粮的根本。
这种基于现实需求的性别分工,虽未赋予平民女性更高地位,却在生存层面实现了相对平等,反而让晚商至西周的平民社会,呈现出与贵族阶层截然不同的生态。
从墓葬情况可以看出,最开始商代女性之所以地位高,是因为神权还没有完全垄断,到了西周时期出现女性地位下降,则很大程度和礼制的出现有关。
这些墓葬告诉我们,性别地位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神权、王权、宗法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殷墟妇好墓》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