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洪玄烨”成了段子,荒诞不在网民,在叙事!

我也是赶上了!!!


老实讲,这几天的热搜,真是互联网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巅峰。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的说法,一夜之间从冷门历史段子变成全民狂欢话题。视频剪辑、表情包、阴谋论、甚至DNA谱系图,全上来了。看似一本正经的“考古”,实则是一场大型的“精神行为艺术”。



问题是,这从一开始就不是“学术争议”。
清史学界对清初皇室谱系早就有定论,努尔哈赤到雍正之间的父子传承有清宫档案、文献和分子人类学多重验证。中央民大副教授严实都下场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根本不成立。
可即便如此,辟谣出来后,热度不降反升。为什么?

因为这事根本不是“在讲史”,而是在“玩梗”。
这是一场典型的互联网“解构主义狂欢”。

这些年一些所谓专家没少整活:什么“朱元璋是回族,赵匡胤是沙坨,唐太宗是鲜卑,杨…是回族(出于尊重英烈,名字我就不提了)”,连秦始皇都有人胡扯,连书都写出来了……





说白了,就是有人看不惯那种把清朝吹成“康乾盛世”“千古一帝”的调调。还有就是,干脆反过来用最荒唐的方式去拆那套叙事。你不是天天说“奠定疆域”“民族融合”“盛世治下万民安”?那我就偏偏告诉你——“康熙是降虏野种”。你不能反驳,因为我压根就不是认真的。



所以,网民们的解构就来了……这是对“神圣叙事”的一种嘲讽。
就像德里达讲的那句老话——“哪里有霸权,哪里就有解构。”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解构”早就变了味。不是冷静思辨、不是学术反思,而是拿恶搞和荒诞去对抗权威,用无厘头击碎神圣。因为权威太正经,所以他们就要用疯癫去撕它。

其实,一开始搞这套“洪承畴假说”的人,也许心里门儿清:我这是反讽,是对“康乾盛世神话”的解构。但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是这样的——“懂梗的人发疯,真疯的人跟风”。
结果呢?玩梗的人还在笑,真信的人已经拿着截图、视频、谱系图一本正经地考证起来。

这就像一场行为艺术,本意是点燃一把小火照亮荒原,结果引来一群真傻子,一人添了一把火,最后把整片原野烧成灰。

这里有两股力量在推波助澜。第一股是长期沉积的不信任感:当某些历史被“歌颂”到神话级别,公众里自然会冒出反弹的情绪——有的人用戏谑来拆解,有的人用阴谋论来填补。第二股是传播机制的贪婪:平台和自媒体不会放过任何“能带流量”的梗。把两股合在一起,结果就是:荒诞既能满足反叛的快感,又能喂饱算法的胃口。

再来点现实味: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下有点意思,敢质疑“清朝光辉论”‘批判清朝的人,都会被迅速贴上“分裂”“破坏团结”“美帝日本走狗”的标签。这样的污名化逻辑本身就是一种权力防御——你不是在讨论史实,你是在挑战身份与叙事的合法性。于是学者进退两难:改史会被钉上耻辱柱,不改史又会被骂成掩盖真相。历史学家确实为难,但这不是学术问题,而是话语场的生态问题。

说白了,我们缺的不是更多段子,也不是更多指责,而是更多辨识力和底线。媒体要承担职业责任:别把“有趣的假说”包装成“值得深究的争议”;公众要有基本的辨别能力:笑可以,但别把段子当教科书。学术界则需要把严谨与普及结合起来:既不把研究藏在象牙塔,也不把学术话语变成权威式的高压。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拆除虚假的神坛,也能把怀疑变成无根之风。真正有价值的批判,不是为了制造喧嚣,而是为了让公共话语更接近事实和理性。若把批判当作娱乐、把史学当作武器,最后受伤的不是学者,是我们共同的判断力与公共信任。当然,愿我们在嘲讽与反讽之外,能多一点证据、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把历史当笑料的轻佻——那样,解构才有可能回到建设性的轨道。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历史   荒诞   段子   网民   谱系   回族   清朝   学术   盛世   正经   假说   话语   行为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