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在妥善安置了一批足足298箱机密文件后,吴石将军离开福州,临行之前,他一再交代留在福州的好友黄觉民,告诉他等解放军入城后,一定要亲手把这些机密文件交给解放军。
到当年7月,吴石经广州辗转抵香港后,见到了自己至交吴仲禧,老友相见,分外激动,短暂叙旧之后,吴石将军迫不及待的告诉了吴仲禧一个“喜讯”,什么呢?就是自己“升职”了,从之前的国民党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直接被委任为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
从级别上来说,吴石升任“参谋次长”,对比之前的职务可以说是连升数级,但对于这个消息,吴仲禧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反而更多的是不理解。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当时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摧枯拉朽一般击败,正在如丧家之犬一样溃败台湾,在这种局势下,即便升职又能如何?这还是一方面,当时全国解放在即,而吴石早在1947年就正式与中共华东局建立了联系,期间没少传递重要情报,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再加上能力出类拔萃,因此留在大陆未来将会大有作为,干嘛非得跑到台湾,去当一个所谓的国防部“参谋次长”呢?
对于这个问题,吴石将军是这样回答的:
“我为人民做的工作还太少,现在我升任“参谋次长”,这个职务能接触到更多机密情报,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只要能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那我个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看到挚友坚持,吴仲禧也明白吴石的脾气,因此就没再继续劝他留下来,只是叮嘱他务必小心,随后,两位至交匆匆告别,当时吴仲禧就觉得,用不了太久肯定还会再见面,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1950年6月10日,因台湾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蔡孝乾的叛变,导致地下工委遭到重创,前后有包括地下党成员和进步人士共1800余人被蔡孝乾供出,这1800余人中,大部分均遭杀害,而吴石将军也在此列内。
关于吴石将军身份为何会暴露,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详细分析了,在此不做赘述,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因为地下工委在保密工作上的疏忽,导致被特务盯上,在几个核心人物被捕并叛变后,造成了整个组织的瘫痪,而吴石将军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最终被保密局特务逮捕并杀害。
原本在吴石将军被捕之后,负责审判此案的蒋鼎文(审判长)、韩德勤和刘咏尧(审判官)经过核查保密局提供的一系列证据,发现吴石虽传递情报,但却并未直接导致军事方面的失利,同时,也调查到吴石为官清廉,仅在其家中搜出10两黄金,且一部分已经作为赈济阵亡将士家属发放,这与当时国民党内部贪腐成风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加上吴石的职务和地位,三人便出于良知和对军人信念的尊重,提出“吴石所为出于信念,而非私利”,因此就主张,“可杀其志,不必夺其命”。
换而言之,就是想保住吴石性命,具体的审判建议,是“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为了能让老蒋接受此建议,当时三人还列出了几个无可争辩的理由,第一,吴石曾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抗日战役,且战功卓著,第二,从长远考虑,重判但不杀,可以为未来两岸和谈留下一个对话空间。
可以说,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从政治角度去看,三人的建议都十分中肯,但对此,老蒋却根本听不进去。
1950年6月7日,老蒋对吴石一案做出批示,“蒋、韩、刘为罪犯说情,应即革职”,同时,绕过正常的司法程序,粗暴签发“立即执行死刑”的密令。
但据蒋氏副官回忆,在吴石被处决当晚,老蒋在士林官邸反复踱步至凌晨,口中一直喃喃自语,“如果吴石是我黄埔学生就好了”。
不仅如此,在当年6月7日,也就是老蒋批示将吴石改判死刑后,他在日记里写下了“郁结难解”四个字,且反复涂抹后又补写。
这些细节,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对于吴石,老蒋是怀有极为复杂的感情的,作为非嫡系将领,吴石能在诸多嫡系中一跃成为国防部参谋次长,这背后,与老蒋对他的重视有直接关系。
老蒋这个人,对非嫡系向来抱有极为严重的警惕心理,这一点已经有无数案例说明,从大革命时代到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老蒋在这一点上就没有改变过。
而在国军中,非嫡系能得到重用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比较出名的也就一个黄百韬,但黄百韬也是靠着玩命儿“反共”表忠心,加上其在军事上确实有一定可取之处,这才得到了老蒋的看重,最终从一个杂牌将领成为国军兵团司令。
所以通过黄百韬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非嫡系将领要想得到老蒋重用,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忠心,第二是能力,并且,忠心必须排在能力之前,否则再有能力也不行。
而能力这方面,吴石将军肯定是具备的,作为国军中有名的“状元将军”,吴石要学历有学历,要资历有资历,而能力更不用说了,武汉会战前,老蒋每周必须召见吴石一次,专门听取他在情报上分析。
但“忠诚度”这方面,在老蒋看来,吴石是有一定瑕疵的。
1944年,日军进攻湘桂,因敌众我寡,时任四战区参谋长的吴石屡次请电,希望中央军能派兵增援,但老蒋向来看桂系不顺眼,正想借助此次机会消耗桂军,因此不发一兵一卒,最终导致吴石所在兵团大溃退。
而在撤退路上,吴石亲眼见到了难民流离失所仓皇逃生的悲惨场景,这就令他对国民党产生了深深失望,一怒之下愤而辞职。
到了抗战胜利后,吴石随军前去接收上海,结果,负责接收得到国民党官员贪腐成风,趁机大肆中饱私囊,而百姓却因为物价飞涨苦不堪言,面对这一幕,吴石再也忍不住,对身边人说,“国民党不亡,没有天理”。
老话说隔墙有耳,吴石的这番话,不可避免的就传到了老蒋耳朵里,为此他还特意查证落实吴石到底说过没说过这样的话。
这么一来,吴石的“忠诚度”,自然就在老蒋心里打了折扣。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老蒋又听闻下面人报告,说吴石“牢骚甚多”,经常说什么“战争拖败”的话,这就更让老蒋在心中对吴石又记了一笔。
所以,按照老蒋一贯的用人标准,像吴石这样“忠诚度”上有瑕疵的,绝对不可能重用,甚至还会找机会进行打压。
但我们都知道,吴石最终出任了“国防部参谋次长”,很多人对这个职务有多高可能不太清楚,这么说吧,在没有被叛徒出卖前,吴石是一个连保密局都不敢轻易招惹的存在。
国民党的国防部参谋次长,隶属于参谋本部,该部门最高长官叫“参谋总长”,直接负责领导指挥国军所有部队,而作为主管,下面肯定得有副手,而这个副手就是“参谋次长”,具体职责就是各自分管一摊子业务,说白了就是分担“参谋总长”的工作。
也就是说,参谋次长在国军中是仅次于参谋总长的级别,并且是军方的实权人物,而像保密局这样的单位,搁在平常,见到参谋次长必须得是点头哈腰才行。
这么重要的职务,老蒋为何会让吴石这个非嫡系担任?除了吴石在军事、情报方面的能力之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老蒋想借此制衡其他派系。
我们都知道,国民党内部派系甚多,像什么“土木系”就不用说了,还有所谓的“CC系”、“政学系”等比比皆是,哪怕到了败退台湾前后,同样也是如此,内部派系“琳琅满目”,勾心斗角更是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止过。
在这种情况下,老蒋就有心想找出一个真正能效忠自己的派系出来,以便制衡其他派系,但传统派系关系复杂,如果扶持太多恐怕日后不好驾驭,所以思来想去,老蒋干脆就决定,重新打造并扶持出一个真正效忠自己的“新生代”出来。
而吴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挑中的。
不仅是他,当时还有桂永清、王叔铭等人,均不同程度受到了老蒋的提拔重用,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在之前的派系斗争中参与不多,更没有深度卷进去。
而这些人的被提拔和重用,也说明了当时的老蒋正在谋划绕过传统派系,扶持“新生代”的思路,而为了达到目的,对于吴石这样“忠诚度”略有瑕疵的将领,老蒋也尽量容忍了,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只要有足够的高官厚禄,那么就能买到吴石的彻底“忠诚”。
而这对于吴石的个人前途来讲,可以说是他在国民党官场几十年来,迎来的最好时机,之前因为“忠诚度”外加与白崇禧同窗等因素,导致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高,如今老蒋的重用,加上吴石自身具备的优秀能力,如果他愿意安心当“参谋次长”的话,那么未来的发展绝对不可限量。
也正因如此,老蒋才会想不通,明明已经把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放在眼前,为什么吴石仍“背叛”了他?这也就是他为何会在日记里写下“郁结难解”四个字的原因,而吴石将军面对“大好前途”不为所动,依然心向光明,甘愿为祖国统一抛头颅洒热血,而这,就是将军身上最伟大也最令人值得敬佩的地方。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