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青年报】
7月20日开始,正式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共30天,初伏7月20日—7月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日—8月18日。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时节,中医称之为“长夏”。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山院区内分泌二科主治中医师张涛表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正是人体阳气最盛、毛孔开泄之时,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
张涛提醒大家,三伏天正确养生,要避开以下误区!
三伏天千万别做这6件事
1.切忌:过度贪凉
冰饮、生冷瓜果虽能解暑,但易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
2.切忌:出汗后立刻洗澡
出汗后不可立刻洗澡或吹风,需擦干汗水,待气血平稳后再洗澡。因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洗澡很容易感冒。
3.切忌:过度运动
运动应选清晨或傍晚凉爽时,避免高温时段。以柔和运动为主,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微汗即可。过度出汗易耗气伤津,可配合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4.切忌:整日关窗吹空调
三伏天炎热,要避免正午暴晒,但也不可整日关窗吹空调。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很容易造成头晕、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等并发症。肩颈、腹部也需保暖,防止“阴暑”(寒邪内侵)。
5.切忌:每天大量喝绿豆汤
据健康时报,有人夏天时,习惯把绿豆汤当水喝。但绿豆性寒,长期大量饮用绿豆汤易伤脾胃,建议一周喝1次—2次,每次喝1碗即可,不要空腹饮用。
6.切忌:大怒烦躁
炎炎夏日,大家难免会心浮气躁,但大怒烦躁伤身体。《内经》言“使志无怒”,可通过静坐、听琴、阅读调节心情。
“冬病夏治”以热制热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黄金期,最容易养阳驱寒、治已病、防未病。正确使用“热养法”,以热制热,可以帮助我们温补阳气。
1.艾灸补阳气:
据健康时报,只有阳气旺盛,人才会少生病。三伏天适当进行艾灸,可以健脾和胃、鼓舞阳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贴敷扶阳祛寒:
另据央视新闻,三伏贴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三伏贴的适用范围包括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寒性疾病,如胃痛、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等。体热、阴虚火旺、平时口干舌燥、皮肤易过敏的人群不适合贴敷。
3.热水泡脚除湿:
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睡前用艾叶、花椒煮水泡脚,引火下行,祛湿助眠。
4.辛温食物助阳:
张涛表示,生姜、紫苏、葱白等可发散湿气,温中健脾。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晨起喝一杯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2枚煮水),可助阳气升发。
5.热粥解暑生津:
夏季湿暑交加的环境往往让人没有食欲,这时可以自制养生热粥,解暑生津,调养脾胃。张涛指出,可以用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煮粥(如四神汤: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健脾祛湿。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海霞 部分内容来源于央视新闻、健康时报
编辑/贾阳阳
校对/韩妮、张斯琪
审核/刘洁
监制/姚运锋
更多热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7-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