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北洋政府随手签下一份条约,没人当回事,连报纸都没怎么提。
可谁能想到,这张纸在今天成了中国北极科考的敲门砖,帮我们在北极圈站稳了脚跟。
说起1925年的北洋政府,绕不开三个关键人物:外交总长沈瑞麟、总统段祺瑞、驻法公使陈箓。
他们仨都不是啥光芒万丈的大英雄,但在这事儿上,确实干了件影响深远的事儿。
沈瑞麟出生在浙江,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书香门第,给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底子。年轻时赶上清末洋务运动,他被送去日本留学,学了点国际法和西方政治,回来后就钻进了外交圈。
沈瑞麟不是那种拍桌子瞪眼的主儿,做事小心翼翼,特别怕踩坑。
1925年他当上外交总长,桌上堆满了列强的照会和条约,每天都得绷着弦儿,生怕哪步走错又吃亏。他精通日语和英语,翻文件查条款从不马虎,可惜北洋政府那会儿国力太弱,他再谨慎也难翻盘,只能尽量少挨宰。
段祺瑞1865年生的安徽人,北洋军阀的头面人物。这哥们儿早年靠军事起家,袁世凯的嫡系,脑子里装的多是打仗和权术。
他当上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相当于总统,管着北洋政府的大摊子。
段祺瑞对外交没啥兴趣,他更关心怎么稳住国内的军阀和财政。不过,他不是傻子,知道中国在国际上就是个软柿子,列强随便捏。他对外国人的态度是既防又用,能不得罪就不得罪,但也绝不盲目点头。
1925年那会儿,他刚上台没多久,国内乱成一锅粥,军阀混战,财政窟窿大得吓人,外交上他基本靠沈瑞麟顶着,自己只管拍板大事。
陈箓1876年出生在福建,算是北洋外交圈里比较洋派的一号人物。他早年在法国学过法律,法语说得贼溜,一直在巴黎当驻法公使。陈箓在欧洲混得开,认识不少政客和学者,消息灵通。
他在巴黎的任务不光是跟法国人交涉,还得盯着欧洲列强的动向,给国内提供情报。那年头我国在国际上没啥话语权,陈箓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尽量让我国少吃亏,同时帮北洋政府在欧洲找点机会。他跟沈瑞麟联系紧密,电报来电报去,算是外交前线的探头。
这仨人,沈瑞麟谨慎,段祺瑞强势,陈箓灵活,凑一块儿刚好把这事儿给办了。
1925年,北洋政府签了份《斯瓦尔巴条约》,这事儿在当时压根没掀起啥波澜,可百年后回头看,简直是中国外交史上最牛的捡漏。
1920年,巴黎和会后,列强们忙着瓜分世界资源,斯瓦尔巴群岛——当时叫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被挪威拿到了主权。这地方在北极圈,离北极点不远,16世纪末荷兰探险家巴伦支发现它后,欧洲人就开始在那儿捕鲸、挖煤。
到了20世纪初,煤、磷灰石等资源让这地方成了香饽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了份条约,定下斯瓦尔巴的规矩:挪威管辖,但所有签约国的公民都能自由进出、居住、搞开发,不用签证,挪威还不能在这儿搞军事活动。
中国那会儿北洋政府忙着内斗,军阀打来打去,国库空得能跑老鼠,哪有心思管北极的事儿?可法国偏偏找上门来。1925年初,法国给北洋政府发了个照会,说这《斯瓦尔巴条约》挺好,邀请我国加入,还附了份条约副本。
列强当时觉得我国弱得跟纸糊似的,北极那地方又远又冷,我国压根没能力去掺和,邀请我国就是走个形式,顺便刷点外交好感。北洋政府接到这文件,外交部上下都懵了。
沈瑞麟接到照会后,翻来覆去研究条款,怕里头藏着啥坑。沈瑞麟不敢拍板,赶紧给在巴黎的陈箓发电报,问这事儿靠不靠谱。
陈箓在法国混了好几年,消息灵通,很快回电说条约没问题,好几个国家都签了,内容也简单,没啥明显陷阱。沈瑞麟还是不放心,又组织外交部的人查资料,可惜那会儿中国对北极的了解基本为零,翻遍档案也没找到啥有用的。
这事儿最后捅到了段祺瑞那儿。段祺瑞那会儿正头疼国内的事儿,军阀冯玉祥、张作霖闹得不可开交,财政还欠着一屁股外债。他瞅了眼条约,觉得没啥大不了——不割地、不赔款、不用出兵,签了也没损失。
段祺瑞确认这玩意儿不会让中国再背个包袱,就点头同意了。1925年沈瑞麟正式回信法国,表示中国愿意加入。接下来就是一堆手续,翻译文件、跟挪威交涉、确认条款,忙活到7月1日,中国才算正式成了条约的缔约国。
好不容易弄完,北洋政府也没当回事,报纸上提都没提,段祺瑞和沈瑞麟估计早就忘了这茬儿了。
《斯瓦尔巴条约》规定,签约国的公民能在斯瓦尔巴自由活动,挖矿、捕鱼、搞科研,啥都行,挪威管不了太多。关键是,这权利是永久的!
1925年,我国压根没能力去北极折腾,可这张通行证愣是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机会。北洋政府啥也没干,白捡了个北极的入场券。
《斯瓦尔巴条约》签完后,基本被扔进了历史角落。北洋政府垮台,国民政府忙着抗日和内战,谁也没空管北极。新中国成立后,北极还是个遥远的概念,国内百废待兴,更没心思去那冰天雪地折腾。这条约就像个没人要的旧家具,蒙着灰尘躺了几十年。
直到20世纪90年代,情况变了。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开始化,航道、资源、科研价值一下凸显出来。中国科学家也开始瞄上这块宝地。
1991年,探险家高登义在挪威翻到一本《北极指南》,里头提到了《斯瓦尔巴条约》,他才发现我国居然是缔约国。这消息传回国内,科研圈一下炸了锅——原来我国早就有北极的合法权利!
2004年,我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起了北极黄河站。这是我国在北极的第一个科考站,占地500多平米,配了最先进的设备。黄河站研究极光、冰川、海洋生态、大气物理,样样都跟全球气候和空间环境挂钩。
比如,极光观测能搞清楚太阳活动咋影响地球磁场;冰川数据能分析气候变暖的趋势;海洋生态还能摸清北极生物咋适应极端环境。这些研究不光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还让我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黄河站的设备在全球都算顶尖。它的空间物理观测点是北极最大的之一,能24小时盯着太空环境变化。极光观测仪器更是齐全,红绿紫啥光都能抓,数据精准到让欧美同行都眼红。
每年夏天和冬天,几十个中国科学家轮流驻站,带着仪器在冰面上跑,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站里还有个小图书馆,堆满了各国研究报告,方便大家随时查资料。
2004年建站时,我国直接按条约办事,选址、建房、装设备,一气呵成。挪威只能按规矩配合,连个不字都不敢说。现在黄河站已经运行了20多年,发表了几百篇论文,数据共享到全球,帮我国在北极科研圈站稳了脚跟。
除了科研,条约还给我国开了别的门。斯瓦尔巴有煤、有渔业资源,签约国都能开发。我国虽然还没大规模掺和,但权利在手,未来想干啥都有底气。
北极航道开通后,这地方的战略价值还得往上窜,中国这张百年前的入场券,简直赚翻了。
参考资料
100年前,地球上这块"宝地"被中国抢占先机,如今起了大作用!欧美羡慕不已... 央视财经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