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梁宏达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愣一下,然后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戴着眼镜、嗓门洪亮、说话犀利的身影。
他曾是电视荧屏上的常客,被观众亲切地称为“老梁”,还因为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得了个“一代铁嘴”的称号。
可就在7年多前,这位风光无限的主持人突然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销声匿迹得干干净净。如今再提起他,有人好奇,有人感慨:老梁到底怎么了?
梁宏达,1972年2月20日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一个普通的书香之家。别看他后来在电视上风生水起,小时候的梁宏达可是个地地道道的“书呆子”。家里藏书不少,从古文到历史,再到各种杂书,他没事就泡在书堆里啃。
那时候哪有什么电视节目啊,能让他着迷的也就是那些泛黄的书页里藏着的故事和道理。这习惯一直跟到他长大,也成了他后来能出口成章的本钱。
1992年,梁宏达考进了黑龙江大学新闻系,算是正式跟媒体结了缘。毕业后,他没闲着,直接投身新闻行业,先是在《当代体育》《乒乓世界》这些体育杂志当记者,后来还混到了主编的位置。
别看他现在聊起历史文化头头是道,那会儿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写起文章来条理清楚,观察也够敏锐,很快就攒下了点名气。
2000年,梁宏达的人生迎来了大转折。他进了中央电视台,开始接触电视这个大舞台。刚开始,他主持的是《体育沙龙》这类节目,靠着扎实的体育知识和流畅的表达,观众挺买账。
同年悉尼奥运会,他被临时拉去直播间当解说员。那时候的梁宏达还没啥名气,但他的解说不走寻常路,既有专业分析,还带点风趣,慢慢就有了点小名气。
在央视混了几年,梁宏达发现自己光靠常规主持好像还不够过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评书这种传统艺术,觉得这玩意儿跟主持有点像,都是用嘴皮子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于是,他脑子里冒出个大胆的想法:把评书和电视节目结合到一块儿,能不能搞出点新花样?
2005年12月24日,他的《体育评书》在央视开播了。这节目一亮相就火了,他用评书那种抑扬顿挫的腔调讲体育故事,既新鲜又有意思,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老梁”。
2008年是个高光时刻。北京奥运会期间,他推出了《奥运评书》和《梁眼看奥运》,用风趣的语言把赛事讲得通俗易懂,收视率蹭蹭往上涨。
同年12月6日,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搞了个《老梁说天下》,内容从体育拓宽到了文化、历史、社会热点,啥都敢聊,啥都能聊出点门道。
2013年,他又跳到地方台,推出《老梁故事汇》,这节目彻底把他推上了事业巅峰。节目里,他点评社会现象,解读历史典故,句句接地气,还带着点辛辣味儿,观众听着过瘾,老百姓也觉得他敢说真话。
那时候的梁宏达,真的是红得发紫。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电台里,他的嗓门一响,大家就知道又有好戏听了。
他那张嘴,既能把复杂的道理讲得简单明白,又能把枯燥的故事说得引人入胜,难怪有人叫他“一代铁嘴”。可谁也没想到,这张嘴后来也成了他跌下神坛的导火索。
2017年,对梁宏达来说是个分水岭。那一年,他在《老梁故事汇》里聊起了雷锋和焦裕禄。这俩人是谁啊?
新中国成立后树立的英雄模范,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焦裕禄的“为人民服务”,早就刻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里。
可梁宏达偏偏不走寻常路,他说雷锋是“宣传工具”,焦裕禄的事迹是“编造的谎言”,还振振有词地分析了一堆“证据”。这话一出口,炸锅了。
观众先是懵了,然后是怒了。网上骂声一片,有人说他是“哗众取宠”,有人说他“砸了自己的饭碗”。没过多久,官方媒体出手了。
《解放军报》发文批评他“亵渎英雄”,共青团中央也在微博上点名,说他“挑战底线”。紧接着,广电部门下了通知,《老梁故事汇》被停播,梁宏达本人也被封杀,从电视荧屏上彻底消失。
为啥这事儿闹得这么大?道理很简单,梁宏达触碰了社会底线。
雷锋和焦裕禄不是普通的历史人物,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是老百姓心里的精神符号。你可以说他们的事迹有宣传成分,但直接把他们贬成“工具”和“谎言”,这不是揭秘,这是拆台。
尤其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大家对英雄人物的尊重是根深蒂固的,梁宏达这番话等于拿自己的职业生涯跟公众的情感硬碰硬。
其实,老梁的风格一直都带着点“刺儿”。他以前点评社会热点,揭露问题,观众觉得他胆子大、敢说真话。可这次不一样,他挑的不是贪官污吏,也不是社会弊端,而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这不是胆子大,是没分寸。有人说他可能是想博眼球,也有人觉得他是知识分子式的傲慢,觉得自己看透了真相,非要跟大众唱反调。可不管咋说,这一步他走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风波之后,梁宏达的处境可想而知。节目没了,曝光没了,他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从热闹的舞台退到了角落里。2017年那会儿,他的事业正红火,可一场嘴祸,就让他从巅峰摔到了谷底。
2017年之后,梁宏达几乎销声匿迹了。整整7年多,他在公众视野里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偶尔有消息说他露了个面,但也就是昙花一现。
比如2017年,他当过一回“中国电影金扫帚奖”的评委,算是风波后少有的公开活动。可之后,他就彻底沉寂了,没上电视,没开节目,连社交媒体上都没啥动静。
这段时间,梁宏达估计也在反思吧。毕竟从万众瞩目到无人问津,这落差不是谁都能扛得住的。不过,他也没完全闲着。到了2024年,他开始慢慢冒头了。
这年4月27日,他在洛杉矶搞了一场巡讲,主题是“修养、情商与社交能力”,听众不少,说明还有人惦记他的才华。同月,他又跑去旧金山湾区讲课,内容差不多,都是讲点人生道理和文化知识。
除了线下活动,梁宏达还转向了写作。他出了几本书,比如《老梁讲古诗词》《老梁故事汇·历史春秋》,内容是他擅长的古诗词解读和历史故事。
这些书卖得咋样不好说,但至少证明他没放弃自己的老本行,想通过文字继续跟大家分享点东西。
还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2024年,梁宏达收了个徒弟,叫聂圣哲。这徒弟比他还大几岁,俩人拜师收徒的事儿在网上传开了,有人觉得新鲜,有人觉得蹭热度。
不管咋说,这事儿多少让老梁又回了点公众视线。不过,他现在的曝光跟以前没法比,更多是小圈子里的活动,影响力远不如当年。
梁宏达现在的状态,咋说呢?有点像退了休的老师,偶尔讲讲课,出出书,日子过得低调,但也没彻底放下自己的兴趣。他那张“铁嘴”虽然不常在电视上响了,可在讲座和书里还能听到点回音。
有人说他可惜,有人说他活该。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尤其在涉及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一句话说错,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他不是坏人,也没啥大奸大恶,可就因为没管住嘴,硬生生把自己推下了台。这结局,咋看都像早就埋下了种子。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